“好奇心”能敌“分数GDP”吗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12-16 浏览

“好奇心”能敌“分数GDP”吗

12日,教育部网站公布了幼儿园、小学及中学教师三大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在意见稿中,提出无论是幼儿园、小学还是中学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中国学生在创造力上的缺乏一直被诟病,此次意见稿将“培养学生好奇心”写入了三个阶段的教师标准。

 

  先有好奇,然后才有探索,最后才有创新。某种程度上,称“好奇”为人类“创新”的鼻祖与原动力,一点也不夸张。既然教育本身是为了人的发展,首先当然应该呵护好孩子的创新意识,让孩子能真正找寻并追随自己的心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培养好奇心”写入教师标准,自然也就相当必要。

  不过,好奇心这东西,其实无需刻意培养,因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本能。从这个角度看,“培养好奇心”这一说法,不如表述为“呵护好奇心”来得更加准确。培养与呵护,看似差别不大,实则却有着理念上的差异,前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后者则更多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保护。可见,把“培养好奇心”写入教师标准,固然只需一句话,但要真正将这一标准落于实处,就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了,甚至涉及到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

  具体而言,“培养好奇心”既然成了教师标准,那这个标准如何考核,显然是个首当其冲的问题。假如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本身还缺乏必要的评估准则,甚至对于何为好奇心、如何培养、怎样呵护等也语焉不详,具体的执行就会无从谈起。不仅如此,放在“分数GDP”仍然是学校教育考核关键指标的背景下,“好奇心”要想PK过“分数GDP”,恐怕仍然胜算不大,要想让教师放下教学任务,放下对于分数的挂念,转而去关注甚至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恐怕仅仅是有个标准还远远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