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人才网咨询-40:带头发家为群众 置身农村展宏图
作者:罗丹 来源:白沙镇人民政府 日期:2011-12-06 浏览
走进白沙镇沙子岗村,只见道路四通八达,村容干净整洁,绿树成荫,池塘里鸭鹅成群,一年四季都让人感觉生机勃勃。村民房前有排水沟,房后有成片果树,果林间还有猪舍、沼气池、渔池,俨然一个立体生态园。来过沙子岗村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折服于新农村的魅力。但面对这一切,沙子岗村支部书记刘国权却有着比别人更多的感受,回想着这二十多年的艰辛,体会着村里一点一滴的改变,他想说的太多……
初出茅庐
1983年,18岁的刘国权高中毕业了。面对贫穷的家乡,看着祖祖辈辈一贫如洗的生活,与其他农村青年一样,刘国权选择了外出打工,凭着一股闯劲与豪情,走南闯北,开始了他的漂泊。他开始辗转于各个城市,尝试了多种职业,却始终没有发现工作的乐趣,只收获了无限的忧虑,内心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一次偶然的机会,京山五三农场招收护林工。得知这个消息,刘国权眼前一亮,到农场工作,又可以面对熟悉的土地,又可以学得一技之长。在家乡的时候,刘国权就很喜欢摆弄果树的,只是村里种植果树的人太少,偶尔的几棵也不过是一种消闲,没什么技术含量。当时年幼的他很喜欢一个人去观察花开花落,挂果成熟,十分着迷于这生命的轮回。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凭着诚恳的求知欲和踏实的干劲,他顺利的成为了五三农场的员工,被分配到园艺分场种植梨树。在农场工作的几年,他终于找到了那份久违的踏实感,他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贪婪地学习那些“神奇”的技术,如何护苗,如何嫁接,如何给树治病……那些不会动的树在他眼里都充满了活力,生活似乎每天都充满惊喜。1988年,新婚的妻子提出想回老家。这时刘国权已经成为农场的技术骨干,正处于黄金时段,他犹豫了,没有马上答应妻子,而是先跟妻子回家探亲。回到阔别几年的家乡,刘国权痛心地发现,家乡竟然没有一点变化,乡亲们仍然重复着老旧的生产生活方式。看着全村低矮的老房子,想着外面欣欣向荣的景象。他马上决定:要回到家乡!要把家乡变得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说到做到,1989年春,他带着妻子回到沙子岗村,随身携带的还有几百棵梨树苗。在外闯荡几年,他发现要想改变农村面貌,必须改变传统的单调生产,多方位发展农村产业。他决定从自己做起,以自己的成绩带动村民创业。他的梨树一种就是三亩,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规模了,在村里还是第一家。但果树种植毕竟是季节性的劳动,而且还不足以发家致富,于是刘国权又利用闲时外出收售干货制品。经过几年的辛苦奔波,他终于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村里第一个盖起了楼房,让村民羡慕不已。
蓄势待发
刘国权的任劳任怨和机灵能干都被村里的老干部看在眼里。1994年,老干部推荐他担任村里的农技员兼四组组长。当时市里正好在村里试验杂交稻制种,刘国权凭着农场积累的农业技术和平时在书报上学到的知识,组织全村尝试杂交稻种植。对于这个新鲜品种,村里人开始是存着质疑的,他们害怕辛苦大半年却落得个血本无归。刘国权也没有盲目投入。他四处查找资料,详细咨询专家,最后得出结论:杂交稻必将是今后的趋势。他率先种植了5亩田,村里人于是也跟着加入进来。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当时一般的稻谷种子是6毛一斤,而杂交稻种的售价已达10元一斤,一亩田可获纯利3千元。
从这以后,村民对刘国权十分信任。1995年,他担任村里的出纳,1996年就在村委会换届时被群众选为村委会主任。刘国权踌躇满怀,1997年又进入市农校充电,学习财经管理专业,他坚信在自己的带领下,一定能实现让全村致富的心愿。2000年,村里配合上级政策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农业开发。刘国权喜出望外,这正是调动农户发展林果业积极性的大好机会。他一口气带领群众开发了250亩枣、梨基地,可农户们担心自己没有技术干不好,虽然开发了基地却都还在观望,刘国权二话不说就自己率先承包了20亩土地。由于已经有了几亩梨树基地,当时他自己的20亩地都种植了枣树,指导村民种植的是自己擅长的梨树。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基地发展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顺利。其他农户的梨树都长势见好,唯有自己的枣树一直没有取得良好的效益。开始他以为是自己技术不过关,情绪十分低落,不分白天黑夜地刻苦钻研枣树种植技术。经过反复试验和四处求教,最后发现问题出在品种上。刘国权这才恢复了自信,开始从品种上找出路。
这时的刘国权考虑问题较以前更为成熟了。更换品种是个渐进的过程,他就先在枣园放养了800只土鸡,发展立体养殖。村民们于是纷纷效仿,一时全村形成了家家种树,户户养殖的局面,村里的经济一天天变活。这样的改变正是刘国权想要看到的。此时的他已经是书记主任一肩挑,村民对他的信任给了他更大的压力和动力。如果说以前是以自己发展为主来带动村民发展,现在他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帮村民解决问题,为群众服务上面。村民刘银安家有五口人,生活就靠他和妻子两个人种8亩水稻维持。夫妻俩全靠人力种田,人也累,生活水平也几年都没有大起色。刘国权多次找他谈心,分析他的实际情况,最后四处帮他联系贷款,购置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和旋耕机,既节省了劳力,又可以创收。现在刘银安除去四处为农户机械耕田,还利用空余时间与人合力承包一口鱼池,家庭环境大大改善。
2006年,正值春播季节,村里水资源不足,身为村支部书记的刘国权带领大家日夜守在田边,挨家挨户放水。当时枣园里1000多只土鸡正等着打预防针,但他实在忙不过来,就抱着侥幸心理准备拖几天再打。哪知5天过后,村民们都顺利下秧了,他枣园里的鸡却群体爆发了球虫病。刘国权心急如焚,顾不上休息就匆忙到云梦畜牧局请教救治方法,几天没敢合眼,总算是控制住病情,挽回了损失。村民们都过意不去,他却只是轻松地笑笑,说这点小病难不倒我的,内心却是着实出了一把汗,几天还缓不过劲来。
大展宏图
就在这一年,沙子岗村由于立体发展模式做得很好,被县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刘国权深感又是一个大好发展机遇到来,他卯足了干劲,带领群众大刀阔斧地搞建设,誓言要将沙子岗村建成生态园示范村。他从网上得知,目前无论从效益还是生态上说,循环发展经济都是优先选择。他于是又作表率,第一个修建沼气池;第一个集资修路;承包了6亩鱼池,投放了4000多尾花白鲢和草鱼……村民们也都踊跃加入到建设生态家园的行列来。
到2007年,沙子岗村果树种植率已达60%,鸡、鸭、鹅等养殖分布率更是达到95%。漂亮的水泥路连通到每户门前,村落分布了6座公厕,自来水流进了每家每户,做饭也不再烟熏火燎,把养殖产生的动物粪便投进沼气池,打开燃气灶就有明亮的火焰。忙碌时闻果香看鱼跃,闲时就聚在休闲广场打打球,聊聊天,看看书。这样的生活场景真是让许多前来参观的城里人羡慕不已。
每当有人问到刘国权是否满意现状,他依然是一贯的淡然的笑,说现在的确比以前强了很多,但沙子岗村应该还可以更好的。他一次次在心里描绘今后的蓝图:自己家到2008年就该更换枣树品种了。他已经和胜一村大徐山基地联系好了,两家联合起来,采取高位嫁接技术更换品种,发展时下大受欢迎的冬枣,成熟后联合销售。那时候他也该从孝昌电大畜牧专业毕业了,待效益稳定,将发动村民们都加入进来,再成立一个冬枣技术协会,一个养鸡协会,走出沙子岗村的规模产业化道路。到那个时候,人们再来到沙子岗村,见到的是机械在田里耕作,卡车到村口来运输果品、鸡鸭,农户则笑呵呵地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这就是刘国权,凭着过硬的技术,他成就了沙子岗村如今的种养规模;凭着敏锐的眼光,他带领沙子岗村群众走上了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仍会继续向前,与沙子岗村村民一道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