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就业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12-21 浏览
■中央高层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正逐步落到实处
 
■人事部门的公益性服务将使更多毕业生受益
 
■发展中小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难的治本之策
 
(温金海)2006年11月18日,古城南京淅淅沥沥下起了雨。江苏省首场2007年大中专毕业生特大型招聘会在奥体中心举行,求职心切的毕业生从清晨6时开始,就冒雨赶到招聘会场,排队等候进场,寻找就业机会。截至当天下午,到会求职的毕业生约10万人。
 
自11月中旬以来,全国各地针对2007届高校毕业生的招聘会纷纷举办,许多地方规模超过往年,而且场场火爆。此起彼落的招聘会,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毕业生就业形势之严峻。
 
A.大学生就业问题牵动高层
 
随着高校扩招,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12.2万人,2004年增至280万人,2005年增至338万人,2006年增至413万人,2007年增加82万人,将达495万人。由于毕业生总量急增,而就业岗位却有限,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就业乃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牵动着中央高层,牵动着社会各界。
 
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05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就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党委和有关部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2005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江苏考察教育及社会发展状况时,特意来到南京人才服务中心,了解为特困大学生开展就业服务的情况,指示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就业服务,让更多的人走上工作岗位。
 
促进毕业生就业,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中央有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做了大量工作。中组部牵头部署和组织了对各地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督查。中宣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舆论宣传活动。2004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了部际联席会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共青团中央等有关部门按照部际联席会议的分工和各自职责,在构建政策体系、培育市场、提供就业信息、开展多种服务、支持基层就业、就业见习和创业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者观察,中央高层和有关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可谓一年比一年重视,出台的措施也是一年比一年务实。在2007届毕业生求职高峰来临之际,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有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牵挂和关切。
 
11月20日,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北京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决定将2007年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全面服务年,要求各地各高校以学生为本,扎扎实实做好服务工作。在这次会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宣告启动。这一网络联盟是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资委等五个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的网络平台。它将使网上就业服务做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
 
多年来,各地党委、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上重要议程,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各高等院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社会各界的关心,使毕业生们感到充满阳光,充满温暖。
 
B.促进就业,政府将更有作为
 
11月25日,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80个考点、16000多个考场同时举行,53万余名考生参加角逐,竞争涉及89个部门的12000多个岗位的任职资格。这次公务员考录最令人注目的亮点之一,就是将继续提高录取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
 
人事部副部长尹蔚民在做客中国政府网、就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进行在线访谈时介绍,这次公务员考录,用于招录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将达到计划总数的40%。同时,招考政策将继续向基层艰苦边远地区倾斜。
 
这一政策使在基层工作和准备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们大受鼓舞。
 
近年来,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基层、边远地区和一些艰苦行业,如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煤炭、石油等,迫切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去建设和服务,却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显得尤为迫切。
 
2005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包括“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包括报考特种专业岗位)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等等。积极的就业政策产生了良好的导向的作用,激励了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向基层。
 
随着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2007年,全国高校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
 
自2003年到今年,人事部已成功举办四届“全国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参加服务周招聘会的用人单位数和拟招聘人数从2003年的1万家和32.1万人上升到2005年的2.4万家和43.6万人。而今年11月举办的“服务周”规模更大,服务措施也更加到位。人事部举办的“就业服务周”,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公益性。服务周期间,各地人事部门、人才中心、人才市场、人才信息网站、毕业生就业网站举行的所有招聘会均对应届毕业生免费。服务周活动已成为全国人事人才系统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的品牌项目,而开展公益性服务,也成为政府人事部门的一个响亮口号。
 
今年10月25日,在人事部召开的全国人才市场改革与发展座谈会上,人事部副部长陈存根明确提出,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应坚持公益性服务的发展方向。这意味着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将成为政府人才服务机构今后工作的主旋律。
 
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毫无疑问,面对大学生就业难,政府部门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更有作为。
 
C.增加就业岗位是根本出路
 
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最根本的矛盾,在于就业岗位少。
 
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2007年经济蓝皮书指出,2007年,我国下岗人员的数量会有所下降,但就业总量压力较大,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亦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将在1500万个以上,其中,中西部地区和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将对2007年的就业提出新挑战。另据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分析,2030年之前,我国计划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这意味着1亿多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这些情况表明,扩大就业岗位是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
 
那么,如何才能扩大就业岗位?机关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的影响,增加岗位十分有限。国有和集体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和管理成本上升等原因,就业容量大规模收缩。据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等人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最多时就业12000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不到2900万人,20年左右总共减少了9100万个工作岗位。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的仍有100余万人,今后三年国企政策性破产关闭还需安置360万人,国企吸纳毕业生的能力亦极有限。
 
从这两年的就业情况看,蓬勃发展的非公企业,已经成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据统计,2005年浙江省60%多毕业生进入非公企业。一些地方的人才招聘会,非公企业提供的岗位占了70%-80%。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看,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中企业总数的99.5%以上是中小企业,全部劳动力的65%-80%在中小企业中就业。因而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是缓解就业难行之有效的办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很不发达。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每千人口中小企业数量平均在40-55个左右。而在我国,据2005年经济普查的数据,各地每千人企业数量,上海12.4个、北京9.32个、天津5.7个、浙江5.4个、江苏3.7个、广东3.3个,其余省市区都在每千人3个以下,其中贵州、云南、广西等省区仅在1.5个水平以下,差距可谓甚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小企业还有减少的趋势。据工商部门的统计,1999年我国个体工商户为3160万户,2004年下降为2350万户,六年间减少了770万户,平均年减少128万户。
 
不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就业岗位何以增加?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何以缓解?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但目前中小企业的创业、发展环境,还存在不少问题。
 
专家呼吁,要优化创业环境,发展中小企业,建设创业型国家。这是扩大就业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