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农门”开出一片新天地
(云飞扬)媒体报道,浙江台州市最近出现一种令人称奇的现象: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争当农民,排号办理“非转农”户口。截至目前,台州已为近5000名大中专毕业生办理了“非转农”手续,其中不乏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
大中专毕业生跳回“农门”,值得称道。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差别逐步缩小。特别是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地,有些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越了很多城市,自然吸引了一些人才从城市向农村回流。这些年,党中央对“三农”问题非常关注,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人才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大显身手。很多大学生正是看清了这个大势,希望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加之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提速,很多农村的生活工作条件与城市差别日渐缩小,而一些大城市消费高昂,就业、竞争压力增大,促使大学生开始把目光转向农村。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采取多项措施力促毕业生就业,其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2005年6月,中办、国办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今年3月,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启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基层,支援农村。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比如报考公务员时录取比例倾斜,采取补贴和保障措施等。“三支一扶”计划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也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念。
此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悄然发生变化。在报道中,一位大学生坦言,“城市生活压迫得我透不过气”,当一个徒有虚名的“城里人”,不如当一个农民实惠。尽管这种变化伴有不少“无奈”因素,却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催化剂。与其在城里生活困顿,“大材小用”,不如回到农村施展才华,干番事业。大学生应该看到,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走进大众化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需要具有“大众化就业”的良好心态。
浙江台州出现大学生争回“农门”现象,还只是一个刚刚露出嫩芽的新生事物。作为全国经济强省,浙江农村人均年收入已经连续20年名列全国第一,台州是长三角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在台州乡村有大量的乡镇企业可以给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其他地区出现这种转变尚有待时日。但无论如何这种发展势头是令人鼓舞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一样,都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如果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消除了城乡的经济差距,或者说两者差距对人才的生活质量等方面产生不了决定性影响,那时的农村才能真正变成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另外,大学生与其被动地转变就业观念,不如主动地转变,把个人专长、能力等各方面素质,与社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综合考量,只要有助于实现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跳回“农门”又有何妨?也许这一跳,会跳出一个崭新的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