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型专技人才建设上实现“三个突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好这一战略决策,核心在人才,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加强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拥有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创新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才资源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下大力气抓好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既为加快科技和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对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问题认真研究,人事部门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突破,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按照“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采取委托、定向、联合、对口培养方式,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充分挖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培养潜能,增加博士后招生人数,提高博士后流动站对于一级学科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培养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协助进站人员与企业共同申报高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项目,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可以依托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的选拔办法,逐步形成竞争开放、动态管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体系。此外,进一步拓宽国际学术技术交流合作的渠道,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出国留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增加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促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一是改革人才评价标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特点,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二是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突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方所有的壁垒,打破人才身份、户籍、所有制等限制,推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市场、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事业单位“柔性”流动,鼓励他们通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三是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搭建科技成果与资金、企业对接的桥梁。四是建立人才资本回报机制,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收入与实际贡献直接挂钩,鼓励他们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对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效益分成和股权、期权激励。
在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努力拓宽留才引智渠道。牢固树立“人才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热情。建立统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对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创新性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给予重奖。坚持不断改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条件,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生活待遇,使他们安身、安心、安业。还要加快引进紧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制定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明确相关的条件、标准和待遇。
加强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而科技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拥有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自主创新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才资源与其拥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下大力气抓好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也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等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出现递减趋势。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尤其要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既为加快科技和人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又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们应该对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问题认真研究,人事部门必须有所作为,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在人才培养上实现突破,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能力建设。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按照“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的教育资源,采取委托、定向、联合、对口培养方式,全面推行以提高业务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充分挖掘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培养潜能,增加博士后招生人数,提高博士后流动站对于一级学科的覆盖率,进一步扩大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和培养规模。积极发展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协助进站人员与企业共同申报高技术产业与技术创新项目,努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可以依托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的选拔办法,逐步形成竞争开放、动态管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选拔体系。此外,进一步拓宽国际学术技术交流合作的渠道,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出国留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增加公派出国留学的名额,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对外交流合作,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促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一是改革人才评价标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特点,打破学历和资历的界限,建立以能力、业绩为导向,重在社会、业内认可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二是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突破人才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地方所有的壁垒,打破人才身份、户籍、所有制等限制,推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市场、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事业单位“柔性”流动,鼓励他们通过项目研发、科技攻关、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三是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院企合作”、“校企合作”,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搭建科技成果与资金、企业对接的桥梁。四是建立人才资本回报机制,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收入与实际贡献直接挂钩,鼓励他们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创业,以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对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效益分成和股权、期权激励。
在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努力拓宽留才引智渠道。牢固树立“人才推动创新、创新推动发展”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激发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创造热情。建立统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引导、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力量奖励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奖励机制。对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取得创新性成果,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要给予重奖。坚持不断改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条件,提高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生活待遇,使他们安身、安心、安业。还要加快引进紧缺、急需的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研究制定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政策措施,明确相关的条件、标准和待遇。
下一条:
浙江)台州开辟“异地用脑”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