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与环境
自主创新和人才开发,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能否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点和动力源。
人才决定着自主创新的进程和质量
创新、创造都离不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质是培养开发创新人才队伍,并通过人才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创新人才对一个民族、国家以至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决定着我国在21世纪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坐标和位置。关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谈三点:
(一)要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优势是人才优势
据2005年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经达到4200万人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左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量达到2300万人,研究生接近100万人,人数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高度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富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强国。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要高度重视研究、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培养
尖子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研究机构、一支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实力。目前我们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5.5%,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一般要占15—20%左右。
我们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和管理缺乏个性和特点。创新就意味着与众不同,尖子人才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活动有其独特的地方。这本来是创新人才的思维特点和优点,但是我们有些领导却往往不理解、不认同,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看待、管理创新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和克服这些缺点,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真正使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真正把精力放在刻苦钻研业务上,而不是在“内耗”上,让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势如泉涌地迸发出来。
(三)加快推进人才资源社会化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68.5%在事业单位,企业严重缺乏科技人员,影响技术开发。而国外恰恰相反,科技人员主要在企业,如印度68%的科技人员在企业,美国则在70%以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要在企业里完成。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变事业单位管理为社会管理,实现人才资源社会流动。要加快现有人才市场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意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操作。特别要注意发挥猎头公司的作用。要通过不断健全机制体制,更好地发现人才、网罗人才、挖掘人才。要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发现更优秀的人才,用各种办法,促进他们更快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项发明、一个人才的成功,除了受到智慧、动机、情绪、性格等主观影响外,同样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历史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和人才成长,决定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因此,我们讲创新、讲成才必须讲环境,讲环境的创造和运用。
(一)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制度
环境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机制制度是环境的核心内容,发挥着长期的广泛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要大胆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特别要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建立既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吸纳人才、培养使用创新人才的主体。要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保障创新发明者权益的政策措施。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做到不讲关系讲标准,不问出身问学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论资格论水平,不看年龄看成果,形成一套以业绩为重点,由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倡公开招考、职位竞岗、工作竞绩,把优秀创新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形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良好环境,让创新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和自觉的行动。
(二)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创新技术、创新人才产生于良好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尊重人、尊重劳动,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特别要尊重创新人才的自主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自主创新,主体是发明家、科技人才,若主体失去了自主权,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其次,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以及金钱诱惑下的弄虚作假的学术腐败。最后,要大力提倡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让创新人才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要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让创新人才活跃在平等发展的空间和自由的学术气氛之中。
(三)要适应环境、用好环境
当前的自主创新和人才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国际化条件下展开的,是在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来到的,我们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对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趋利避害,用好环境。
一要提倡学术民主,自由讨论,允许不同学派、不同意见的争论。二要加大对科技和人才开发的投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根据技术性标志显示,当研发经费强度超过2%时,技术研发处于技术创新阶段。三要充分用好国内外两个环境、两种资源,提倡国内外科技与人才的交流合作,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攀登。我们要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各种力量,建设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做到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在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人才决定着自主创新的进程和质量
创新、创造都离不开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设创新型国家,实质是培养开发创新人才队伍,并通过人才的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转化,极大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过程。创新人才对一个民族、国家以至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决定着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和成效,决定着我国在21世纪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坐标和位置。关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重点谈三点:
(一)要充分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优势是人才优势
据2005年统计,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经达到4200万人左右,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研发人员总数达到10万人左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总量达到2300万人,研究生接近100万人,人数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可以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这是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也是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最大优势。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投入,高度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把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财富,把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富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强国。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进程、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由之路。
(二)要高度重视研究、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培养
尖子人才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研究机构、一支研究队伍的水平和实力。目前我们高层次人才仅占人才总数的5.5%,而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一般要占15—20%左右。
我们对创新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和管理缺乏个性和特点。创新就意味着与众不同,尖子人才的思维模式和心智活动有其独特的地方。这本来是创新人才的思维特点和优点,但是我们有些领导却往往不理解、不认同,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定式去看待、管理创新人才。我们应该认识和克服这些缺点,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成功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真正使创新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真正把精力放在刻苦钻研业务上,而不是在“内耗”上,让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势如泉涌地迸发出来。
(三)加快推进人才资源社会化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68.5%在事业单位,企业严重缺乏科技人员,影响技术开发。而国外恰恰相反,科技人员主要在企业,如印度68%的科技人员在企业,美国则在70%以上,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要在企业里完成。
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打破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变事业单位管理为社会管理,实现人才资源社会流动。要加快现有人才市场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强政府调控的同时,注意人才配置的市场化操作。特别要注意发挥猎头公司的作用。要通过不断健全机制体制,更好地发现人才、网罗人才、挖掘人才。要坚持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发现更优秀的人才,用各种办法,促进他们更快成长,发挥更大的作用。
环境是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一项发明、一个人才的成功,除了受到智慧、动机、情绪、性格等主观影响外,同样也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历史文化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创新和人才成长,决定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因此,我们讲创新、讲成才必须讲环境,讲环境的创造和运用。
(一)建设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机制制度
环境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机制制度是环境的核心内容,发挥着长期的广泛的决定性的影响作用。要大胆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特别要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努力建立既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成为吸纳人才、培养使用创新人才的主体。要进一步改革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和保障创新发明者权益的政策措施。在人才的评价使用上,做到不讲关系讲标准,不问出身问学识,不重学历重能力,不论资格论水平,不看年龄看成果,形成一套以业绩为重点,由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提倡公开招考、职位竞岗、工作竞绩,把优秀创新人才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形成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良好环境,让创新成为一种社会习惯和自觉的行动。
(二)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
创新技术、创新人才产生于良好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尊重人、尊重劳动,尊重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特别要尊重创新人才的自主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自主创新,主体是发明家、科技人才,若主体失去了自主权,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无从谈起。其次,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以及金钱诱惑下的弄虚作假的学术腐败。最后,要大力提倡追求真理、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让创新人才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生活环境。要营造宽松、和谐、生动活泼的人文环境,让创新人才活跃在平等发展的空间和自由的学术气氛之中。
(三)要适应环境、用好环境
当前的自主创新和人才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的,是在经济全球化激烈竞争的国际化条件下展开的,是在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新时期来到的,我们充分认识国内外环境对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带来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趋利避害,用好环境。
一要提倡学术民主,自由讨论,允许不同学派、不同意见的争论。二要加大对科技和人才开发的投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的资本市场。根据技术性标志显示,当研发经费强度超过2%时,技术研发处于技术创新阶段。三要充分用好国内外两个环境、两种资源,提倡国内外科技与人才的交流合作,吸纳他人的智慧和技术优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攀登。我们要更好地整合各种资源,集聚各种力量,建设自主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做到项目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为在2020年初步建成创新型国家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