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铸就企业长寿之路——访浙江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过鑫富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4-15 浏览
(汪露琳  宋申平)浙江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十年之间,从电缆制造跨越到生化行业,又涉足制药业,并奠定了世界第一大维生素原B5生产商地位,同时也是国内惟一具备该产品生产能力的企业。鑫富药业一跃成为拥有总资产近5亿、员工1000余人,生化和药业并驾齐驱的新型高科技企业。为此,记者近日采访了浙江杭州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过鑫富。
  记者:作为一个成功企业的当家人,在您看来,企业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过鑫富:多年的实践让我,当然也包括所有的鑫富人都认识到,一个企业的成功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不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也不是企业拥有的资金和设备资源,而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才。因此,我们将“以人为本,素质取胜”作为企业根本的经营理念,逐步加强对人才的遴选、培训、使用、管理等工作,促使企业在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日益壮大的人才队伍,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记者:上面您谈到的“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企业永恒的课题,它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高速成长。要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吸引人才,请问,鑫富是从哪些途径招贤纳士?
 
过鑫富:我们运用广纳人才与自主培养相结合的模式。几年来,先后引进了来自全国各地、各大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6名,中层管理人员11名,进一步充实了骨干队伍;采取与院校合作,柔性引入的模式,分别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医科院、浙江医院等进行技术与项目合作;采取短期聘用、兼职、聘请教授担任专家顾问等方式扩大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我们采取培训、进修等多种途径,有计划地加强了内部人才的梯队建设。
 
记者:管理是用好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您看来,鑫富在人才管理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过鑫富:我们在经营实践中,借鉴和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尊重人才、关心人才,为人才排忧解难;倡导员工既是鑫富的劳动者、又是创造者、更是管理者,鼓励员工从工作中学习、实践中提高,尊重员工人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真正建立和完善具有包容、理解、信任的人力发展平台,使人才和鑫富同步成长。同时,不断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引进了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了薪酬考核等级制,从学识、经验、技能、业绩等诸多方面对人才进行考评,充分体现“公正公平、多劳多得”原则,给各级人才一个自我施压和重新定位的空间,促进人力资本效益的提升。
 
记者:据我所知,贵公司拥有许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才,您能举例谈谈吗?
 
过鑫富:我们拥有许多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工艺方面的骨干力量。几年来,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为鑫富的技术开发、工艺革新、生产管理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说到突出贡献,就不能不提完成了多项重大技术突破和技术创新的生化分公司副总经理汪军。他参与主持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微生物酶法生产D-泛酸”项目,研究了产业化放大技术,并投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我们采用这项技术建成了年产5,000吨D-泛酸钙和1000吨D-泛醇装置,生产成本比传统化学法下降30%以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实现年产值3亿元,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利税6000万元。不仅满足了我国医药、食品和饲料工业的需求,还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彻底奠定了我国在本产品领域的国际主导地位。鑫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泛酸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这项成果成为化学与生物学科交叉结合的成功范例,综合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用生物拆分制备的D-泛解酸内酯生产D-泛醇为国内外罕见。
 
此外,汪军还主持着国家火炬计划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D-泛醇”的开发和生产,生产规模由年产400吨扩大到1000吨,已经通过省级新产品和国家火炬计划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参加省级新产品“生物法香兰素”的研制工作,通过了省级新产品和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的技术鉴定,荣获国家石油与化学工业技术发明二等奖。
 
汪军主持和参加的项目每年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以上,他也由一个普通的技术管理人员成为了今天的“临安市十佳英才”。
 
记者:目前,“重视人才、留住人才”早已成为公司老总们的口头禅。但许多公司还是一边不断地招人,一边听任人才大量流失。您能介绍一下鑫富在留住人才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吗?
 
    过鑫富:在政府拨款的基础上,2005年我们加大了对人才各方面条件的匹配,用于个人资金配套14万元,力求为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积极为人才创造条件,比如:提供资金,采取送出去培训、深造、在岗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对人才进行系统培养,扩展他们的学术视野,加强他们对国内外生物化工技术趋势的把握;为人才配备交通工具、信息设备等,优先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科研环境,尽量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为人才配备助手,使他们将宝贵的精力集中在技术领域;同时,利用上市及全流通契机,积极筹划股权、期权激励措施,对具有重大成果的人员给予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