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为啥难
“大学生就业难,关键在就业观念上。”合肥工业大学的邓善熙委员说,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企业用人也存在误区,这样供需双方没有找到结合点,导致就业形势严峻。
“现在就业压力大,大学扩招也是一个原因。”中国科技大学钱景仁教授认为。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
难道大学生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全国劳动力适龄人口中,大学毕业生的劳动力仅占5%,而非农业劳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也仅占20%。大学生的表面相对过剩是因为毕业生把择业目光放在城市,而不愿选择广阔的创业天地———基层。
怎样让大学生愿意选择基层
大学生能否到基层就业,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意愿,另一方面是政策吸引。
对此致公党中央常委邱国义委员建议:“要加强宣传引导,让毕业生树立到基层就业的意识;地方政府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给予适当的帮助。同时单位不要只重使用这些学生,要有培养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对事业充满信心。”
钱景仁委员说:政府要及时公布基层地区的需求信息,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另外,各个企业和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向有基层工作经历者倾斜,鼓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去工作。
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委员介绍:这几年清华大学注重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部队、西部、国有大中型企业去的逐年增加,已达到30%以上。
选择基层 选择成功
在基层工作和在城市相比固然有很多劣势,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基层锻炼会终身受益。王大中委员说:许多杰出的清华校友都在基层工作,扎根基层。到基层去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到基层去,实际上是到实践中去。到实践中去,不是简单的吃苦,是积累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经验就成不了人才。邱国义委员说。
暨南大学陈伟明委员说:到基层就业对国家来说,减轻了就业压力;对基层来说,支农支教支医,为基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生活和技术难题;对个人来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容易脱颖而出,对个人成长有利。
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国委员说:“农村需要年轻人,年轻人也需要到农村去。很多毕业生不是农村孩子,他们先进的思想与农村的现实碰撞,人生成长轨迹必将划出美丽的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