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形势报告》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4-12-15 浏览
  有一句俗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些城市目前出现下岗失业的高潮,所以现在有个说法就是:最稀缺的资源是就业岗位。而中国进入WTO之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是人才争夺战。同时,随着各类院校的毕业生不断地涌入就业市场、各个城市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各级劳动部门面临的就业压力越发凸显。虽然,中国的人才资源丰富,可问题也不少,可以说中国的就业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呈现出如此的多姿多彩,当我们审视这个市场时,发现,她正奔腾着一股热流… 

  在2000年前,我国登记失业率的变化一直很小,基本维持在3%。这是不是意味着近几年就业形势在恶化而从前的就业状况比较好呢?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的回答是,我国的就业问题属于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性矛盾,这一矛盾将长期存在。只是前几年通过进入下岗再就业服务中心等方式暂时掩盖了矛盾。从去年起,下岗职工协议期满出中心的高峰期到来,未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转为失业人员,企业新裁员相当一部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使失业问题显性化。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也使失业人员有所增加。

  就业的矛盾在日趋尖锐,但就业格局的变化中也有许多积极因素。如下岗生活保障逐渐向失业保险并轨。上半年全国领取失业保险的人数有明显增加,6月份当月共有369万人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比上年同期增长51%。下岗职工在劳动力供给中的比重逐渐降低,劳动力供给以就业转失业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及农村劳动力为主。这表明,下岗这一过渡性机制正在弱化,用人单位通过市场自主调节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的机制基本形成,市场导向的劳动力市场正在步入正轨。这样一个大市场的形成终将有利于促进就业。至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国企改革的深化,最终的目的是使整个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作用,而就业岗位的增加最终还要靠经济的增长。
今年我国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走势良好。经济的增长创造出更多的岗位,这在微观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劳动力总体上供大于求,但在经济增长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的比率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工作机会更多,就业矛盾较小。在西部地区,今年上半年,对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劳动力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西部大开发对就业的带动已经显现。
  就业格局在今年上半年还出现一个明显的变化,即第二产业的劳动力需求比重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需求比重基本稳定,略有下降。
  过去我们一直在强调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社区服务业来吸纳劳动力。我国第三产业的确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但目前经济增长的核心还在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第二产业的增长质量提高,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并保证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持续吸纳能力。上半年第二产业劳动力需求增长快于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明显增长,从一个侧面表明,经过几年的调整,第二产业的活力逐步显现,第三产业也开始内部的良性调整。
  政府的重视也极大地促进了就业。今年上半年,共有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重庆9个省市以党委政府的名义出台了促进就业的政策文件。一些地方还明确提出以就业优先为目标,构建就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当前的就业形势不乐观,但政府正在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化解矛盾,相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就业的整体局势将保持稳定。
  技术工人需求大 
今年上半年,劳动力市场整体上是“僧多粥少”,但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
据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个别专业呈现“供需两旺”的局面,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技工类。在许多城市,月薪五六千仍然招不满急需的技术工人。从今年2月份起,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一直居高不下,基本每月都排在企业需求榜的前3名,而该专业人才的供给量也有所增加,使得企业对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的需求成为今年上半年人才市场的一大亮点。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字:第二季度,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平均131个需求岗位只有100个劳动力供给,甚至于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也出现了供不应求。在东部地区,对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劳动力的需求是其供给数量的5倍多。
  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近年一直在上升,但从未表现得如今年突出。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现象,集中暴露出我国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劳动力供给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劳动者的素质不能满足需求,不少岗位空缺。结果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矛盾并不能得到相应缓解,还形成一批就业弱势群体,如年龄偏大、技能水平偏低的劳动力。
这种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尖锐的直接原因。这其中既有经济转型的原因,也有体制转轨的问题。由此造成的下岗失业问题,不仅仅是劳动者技能的转换和升级问题,也存在作为传统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劳动者如何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的问题。为此有专家呼吁,要把结构性就业问题作为我国就业政策的立足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并实施扶持就业弱势群体的专门措施。
就业市场缓慢爬坡 
中华英才网近日发布的2002年上半年全国就业市场的分析报告显示:就业市场呈现一种平缓上升的趋势,但短期内难有突破。
根据中华英才网发布的英才就业指数显示:就业市场虽保持了良好的上升势头,但职位供应量增长十分缓慢,从2002年2月的42685个职位上升为2002年6月的69549个职位,就业指数从70.42点攀升为114.74点。自人才市场走出了2月的低谷之后,各月的就业市场职位供应量大体相当,既没有大幅跌落,也没有陡升,呈现一种平缓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说明,就业难的状况短期内难有根本改观,“好工作难找”仍然是求职者心中挥之不去的痛。
计算机行业曾一度是带动人才市场走高的主力,但它目前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相对平稳。2002年6月,计算机行业提供的职位数是35773个,就业指数110.05点,在各行业中虽具有绝对优势,但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目前仍很难预言。与此同时,消费品行业、制造业提供的职位总数也是上升的,消费品行业从2月以后,一直呈现出一种整体上升的趋势,这与有些沉闷的就业市场相比,很有点“叛逆”的味道。此外,建筑行业、制造业的表现也不错。从整体上看,这两种类型的职位所提供的职位数就接近了70%。但金融业、医疗设备行业发布的职位数是下降的。
从就业的城市趋势上来看,各个城市提供的职位总数起伏不等。北京从2002年3月54746个职位,就业指数115.30点,一路下滑到2002年6月45434个职位,就业指数95.69点。上海、深圳、天津、西安、济南、沈阳、哈尔滨、南京的6月职位数与往期相比,也有缓慢的下降。
相比之下,广州、成都、杭州城市人才需求的增长却比较明显。广州5月职位数为5955个,就业指数71.54点,6月职位数为12476个,就业指数149.88点,职位总数翻了一番。杭州5月职位总数5648个,就业指数77.73点,6月职位总数6455个,就业指数88.84点,上升了11个点。此外成都的职位总数也有小幅上升。
专家观点:失业是一个世界难题 
怎样才能解决下岗失业的难题?这是世界各国的一个共同问题。失业是一个正常现象,而体制性失业,是国家经济转轨中的大难题。对我们国家而言,是在没有建立非常好的失业保险制度时,就提前出现大批的体制性失业。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国家采取了“下岗”制度,即失去工作岗位,但仍与原单位保持劳动合同关系,由原来的单位,加上社会的力量,再加上政府在失业保险基金中拿出一部分,共同解决失业下岗问题。这虽是一个不得已的过渡性措施,但非常必要,也解决了很大的问题。
1998年以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数量急剧增多,其中有相当部分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从2001年开始,随着滞留在再就业中心的下岗人员的逐步减少,国家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完成从“下岗”向失业保险制度的过渡。目前看来,下岗职工滞留在再就业中心,重新就业的难度更大了,所以这个过渡性措施可能要延长一些时间,这个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失业保险制度和下岗制度该叫收入补偿制度,这是一种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此外,我们还应该提倡积极的就业制度,在从失业到找到新的就业岗位这个磨擦期,促使失业者积极提高劳动技能,完成职业转换。这样就要发展社会的培训机构,这个也是比较持久的办法,比给他一定的补偿要高明得多。
积极就业政策还要鼓励创业,自己做自己的老板,这也正是世界各国解决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要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从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看,我们的中小企业,不仅仅提供了我们50%的国民收入,而且解决了75%-80%的人的就业问题。我们现在还有很大的空间,欧盟平均20个人就有一个小企业,照欧盟的比率,我们应该有6000万-6500万小企业,但事实上,全国现在注册的中小企业只有两三千万。
在大保障概念里,社会保障是最后的一张网,不让一个人漏下去,但不能所有人都在网里等着,那样社会就没有活力了。解决失业、扩大就业还有一些办法。比如,劳务输出。全球化时代看就业不能仅仅局限在我们的国土范围内,要把劳动力输出和资本引进结合起来。我觉得大劳务输出的概念就是:凡是我们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带来净收益的都是劳务输出,即使他没出国门,要用世界的资源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全球化目前只是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人的全球化目前还做不到,但是可以利用资本全球化、商品全球化的契机,把我们的劳动力输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全球化。
市场经济下,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失业率的攀升不可过于惊慌失措。我自己有一个研究,登记失业率如果控制在5%-6%,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达到7%-8%,甚至是10%,这个阶段的社会保险、失业保险的费用会紧张,但能够承担;10%是一个界限,就快进入危险区段了,两位数是比较危险的,过了12%或14%就会对社会非常危险,但我们大量的流动人口对经济运行和社会保障制度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蓄水池,这种蓄水池的作用如果在未来20-30年还存在的话,城市的失业问题不会特别严重,事实上现在的城市是有很多下岗人员,但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否则那些流动人口不会进来。(王延中)
全国人才市场二季供求信息:1个职位近3人争
  人事部7月底发布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今年二季度,全国人才市场职位需求比为1∶2.85(职位数为1,求职人数为2.85,下同),总体供需状况继续趋好。
  二季度,全国人才市场登记用人需求131.4万个,登记求职374.3万人。名列招聘专业数量前10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财会、建筑、电子工程、计算机、文秘、机械、管理、通信工程、企业管理;列求职专业数量排前10位的分别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工程、财会、机械、计算机、文秘、建筑、管理、外语。
从需求情况分析来看,二季度全国人才市场有如下特点:市场供需总体状况仍处于良性状态。从专业类别来看,市场营销和中介服务类人才供不应求;电子工程、机械、文秘、企业管理专业人才供大于求的态势比较明显;财会、建筑、通信管理等专业供求基本持平。
热点城市人才供求较旺,部分城市的人才供需形势有较大变化。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广州、青岛等城市依然是求职的热点。与一季度相比,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求职人数有较大增长,人才供求比均比上季度有所提高;天津、济南、青岛、太原等城市的用人需求总量上升,人才供求比低于第一季度的统计结果。
  西部地区人才市场职位供需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招聘需求比较集中。二季度西部地区人才市场职位供需比达到1∶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55。市场营销、计算机、建筑、中介服务、管理、经济等专业是西部地区人才市场需求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