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来自基层的报道
大会发言台是用废弃的讲台改造而成,主席台上座位牌是自制的白色塑料卡片,不花费政府一分钱,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交通费自行解决……东方市四更镇旦场村的首届经济文化研讨会布置非常简朴,但气氛却是欢快而热烈。
11月26日下午2时许,午后阳光依旧炙热,村里的乡亲、外地赶回的乡亲2000多人早早聚集在村口的空地,乡音阵阵,笑声朗朗,老乡们见面之后,分外亲热,大家怀着喜悦的心情等候大会开始。
旦场村南离东方城区约26公里,北距昌江棋子湾约10公里。自古以来,旦场村保持原始耕作的传统农业,四面环水,交通出行十分不便,常受暴雨洪水灾害,是个典型的孤岛贫瘠之地,现代开发始终没有光顾此地。正因为如此,旦场保留了独特的原始的生态环境,这些都是极为难得的优良旅游资源。
近年来,旦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附近村庄都奔小康,村里小楼房比比皆是,而旦场的不少乡亲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外出的有识之士热心于家乡的发展,便酝酿召开这次大会。
与会者关注的第一个话题是:旦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在逐年下降,怎么办?旦场村自古以来重教习文,享誉“书乡”之称。而现在,村里陷入文化教育恶性循环的困境,村小学校仅有一、二年级共10多个学生。
“外出旦场籍乡亲中有400多名教师,应该组织大家回乡支教;旦场奖学基金会成立8年来,已经奖励74名旦场籍大学新生,现谋划引进更多基金扩大奖助范围,让更多刻苦学习的孩子得到资助。”旦场奖学基金会长谢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守着这么美的海岸线艰辛生活,怎么办?企业代表张恩福感慨地说,旦场大桥已纳入省公路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该桥一旦建成,昌江棋子湾、旦场村几十公里的滨海旅游线将成为海南新的黄金线,旦场将迎来千年一遇的发展机会。
与会者踊跃发言,会场气氛轻松热烈。乡亲王永效触景生情,随编随唱起哥隆话(旦场村方言)民歌:经济文化研讨会,千年旦场头一回。
一句句话语,一个个建议,凝聚了点点滴滴的浓情和关切,家乡的一草一木、建设发展令大家心潮起伏,感慨万分。会上,与会的离退休干部、企业人士、受家乡资助的在校大学生等代表纷纷建言献策,大家用普通话发言,说到深情处时夹杂着几句哥隆话,浓浓的乡音让会场洋溢着亲切的氛围。
(本报东方11月3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