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查评比能否“抑浊扬清”
作者:海南人才招聘网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12-04 浏览

评奖泛滥不仅助长不正之风容易滋生腐败,还造成了大量财力的浪费,给社会带来负担。因此,整治评奖撤销过滥项目势在必行。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整治评奖泛滥不能一“清”了之,要构建起长效管理规范的机制。否则,今天撤销明天就可能“改头换面”再次反弹。
    事实上,早在全国性的清理整治之前,各省区在此领域的清理整顿活动“此起彼伏”。试举几例:2004年7月,广东全面清理2000年以来举办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活动;2008年3月,宁夏全面整治评奖泛滥状况,即清理出2005年以来举办的各类评比达标表彰活动1914项,撤销1811项;2010年1月,辽宁省政府纠风办宣布全省撤销97.44%的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各地的整治活动不可谓不密集,但效果却不大。如果省一级的治理有效,全国层面的清查撤销项目就不会有14万之巨。
    评奖之滥由来已久屡禁不止,不在于不整治不重视,而在于整治流于表层,难以触及根本。比如小金库财政,很多评奖成本由部门小金库财政承担,无论怎么三令五申,不差钱的单位照旧会“评先树优”。再比如行政权力滥用,因为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所以假借评奖名义展开的各种滥摊派、拉赞助和滥发财物,摁下葫芦漂起瓢。
    从这个意义上说,整肃评奖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规范管理活动,构建严格的运作审批制度程序——什么评奖可以审批,什么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由谁审批把作审批制度程序——什么评奖可以审批,什么项目坚决予以取缔,由谁审批把关,都要有法可依并引入实质性的公共监督确保落到实处。
陈一舟——— 新闻背景 ———
    3年间,由中央纪委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参与,全国共清查出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148405个,保留了4218个项目,总撤销率达97.16%。也就是说,一度在全国搞得乌烟瘴气的各种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已被废止,而那些被瘴气遮蔽的清正之气得以再次拥有清洁环境。(9月26日《人民日报》)
精简评比还须改观评价体系
    此番相关部门的清查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正像网友说的那样:被保留的4218个评比表彰项目,仍有过多之嫌,有进一步精简的必要。与此同时,有必要用开列清单等方式,明晰这些评比表彰项目的具体现状,让这些评比项目进入财政、审计、监察等的监管之下;同时加强社会监督。
    常识而言,对于非官方的评比表彰项目,民间和舆论都有用脚投票的权利——理论上讲,那些拉大旗作虎皮、招摇撞骗的评比,应被各级参评者慧眼识破才对——但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各级评比,不管规模大小、档次高低,一般而言,只要能够糊弄人,或者说有人愿意拿评比结果装点门面、心甘情愿被糊弄,但凡评比都有市场。
    在这种大环境下,清理和规范评比表彰项目,正当其时;但与此同时,也给被保留的4218个评比表彰项目的精简与规范造成了困难:资源稀缺、需求强烈,必然导致评比门槛提高。
    当然,从根本上说,形式各样的评比之所以大有市场,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前的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存在着问题。如果各样的评比奖项,不作为考核、升迁的指标,不作为企业求得生存、装点门面的工具,那么,这些被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换来公共服务的本质提升、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和的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存在着问题。如果各样的评比奖项,不作为考核、升迁的指标,不作为企业求得生存、装点门面的工具,那么,这些被耗费了太多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换来公共服务的本质提升、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和财富的评选,还会一再地被上演吗?
    所以说,对4218个评比表彰项目进行精简和规范,固然是当务之急,而如何从根本上改观现有的评价体系、管理体系等,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才是“正本清源”之策。
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