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爸”式棍棒教育能否打出人才
作者:佚名 来源:海南人才网整理 日期:2011-12-04 浏览

“虎妈”也好,“狼爸”也罢,纷纷扰扰的个体教子育儿模式,早已不是第一次挑起公众意见的对垒。同样,“狼爸”萧百佑的体罚教育一面世,赞誉与讥刺齐飞。单就“狼爸”严厉体罚的育子手段而言,无须将其塑造成佳话也无须过度贬低,因为惩戒教育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但是,适度的惩戒又并不等同于“魔鬼式的训练”。
    即便如此,我仍然认为,“狼爸模式”是不能被盲目复制的。原由不仅在于“教育子女并没有简单的公式,甚至也无正确的方法,爱、理解和懂得你的孩子才是首要的”,更在于:以一种就读名牌大学为标杆、用严厉体罚为手段,兼以商业化炒作意图的家庭教育模式,本身就充满了功利化与浮躁的泡沫,一味照搬式的模仿,只会让效仿者和“狼爸”萧百佑一样成为“事实上的失败者”,甚至承受更沉重的代价。
    不妨先厘清一点:四个孩子三个考上北大就意味着成功吗?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里,评判成功的标准早已变得多维度,学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况且,这个结果需要支付昂贵的成本:严格的被管教与体罚,孩子成长的个体自由被压抑,如果说考上北大是一种“成功”,那也只是应试教育的成功。“最好的爸爸”不会以爱的名义掠夺孩子的童年与少年。
    将体罚式的子女培育简单地置之于应试教育的语境中,自然可以得出“极大成功”与“最好”的结论,这是“狼爸模式”的空心化所在。
    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是最适合的?它也许不会有“刻板成见”的统一模式。不过显然,对于“狼爸模式”,围观者需要一次深度思考。在应试教育与商业语境中,“狼爸模式”以体罚和北大论成败,陷入其中不可自拔,说到底,它已经成为某种浮躁的附生品,或者说是“空心的经验”。 王聃——— 新闻背景 ———
“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这是一位父亲的口号。这个人,叫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体罚。他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大录取。尽管他的“狼性”教育遭受质疑,但这位“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11月15日《扬子晚报》)
“狼爸”式教育有其正面价值
    尽管“中国狼爸”的出现遭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尖锐质疑,笔者倒是认为这种严苛教育对于孩子成长很有必要。
    自从“80后”开始,这代人就被人们称之为“温室里长大的一代”,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施行,每个家庭就那么一个孩子,这种“温室感”在“90后”、“00后”表现得越发强烈。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父母恨不得就把孩子装自己心窝窝里。打也不是、骂也不得,久而久之,孩子娇纵,没有基本的是非观,心理承受能力也越来越差。稍遇挫折就要生要死,如今孩子因不堪各种压力而选择跳楼轻生的比例直线上升。生命宝贵之类的话不想赘述,只是笔者始终想不明白,死亡如此恐怖,骨头粉碎,脑浆迸出,为何有死的勇气却没有生存下去的胆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天生是有动物性存在的,任由他恣意生长未必就是对他最大的仁慈与疼爱。尤其是从小就在一个人造的、甜到发腻的环境中成下去的胆量?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天生是有动物性存在的,任由他恣意生长未必就是对他最大的仁慈与疼爱。尤其是从小就在一个人造的、甜到发腻的环境中成长,他甚至都无法抵御外在稍微一点点的恶意或伤害。
    因此,狼爸、虎妈的教育经验不在于打、狠狠地打,而在于教导孩子辨别是非曲直的同时,给予孩子足够的挫折教育,让他们知道世界其实是残酷的,竞争在哪里都是惨烈的,这样才不至于被一点风吹雨打就刮得七零八落、体无完肤。诚然,“狼爸”培养出来的很可能是“羊子”、“羊女”,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受到扭曲,所以不值得提倡推广。但是,我们如今的家庭教育普遍缺少的就是父母狠下心肠的强硬,凡事对孩子无原则,认为只要自己孩子做的都是正确的,这样最终反而会害了自己的孩子。从孩子成人的角度而言,从国家培养人才的角度而言,狼爸、虎妈这样的教育意识都是有其正面价值的。 洪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