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市场分销转战二三线城市 人才问题成最大挑战
汽车市场分销转战二三线城市 人才问题成最大挑战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从目前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一线城市需求放缓,二三级市场将主导车市。于是,汽车品牌商、经销商纷纷把营销主战线向二三线城市转移。自主品牌海马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吴刚最近提出,明年将重点发力二三线城市,并且会签约区域强势经销集团,做精做强重点区域。东风雪铁龙副总经理德拉莫特也在微博上说,明年雪铁龙汽车的市场增长点主要在二线以及三线城市。为了保持市场占有率,东风雪铁龙的4S销售网点数量将从年初的大约280家增加到年底的356家,明年还将在此基础上增加80家,主要覆盖新兴市场。
我国汽车市场从2004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一线城市市场的逐步成熟与饱和,同时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加快步伐的背景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在不断完善,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使广大农村人口对汽车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特别是车辆购置税优惠、汽车下乡购车补贴等相关国家鼓励汽车消费的政策出台,更是对新车的销售起到了积极的促进和驱动作用。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汽车在二三线市场的增长率为一线市场的3倍左右。而在未来5年至10年内,二三线市场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车市发展的根据地。
那么,众多车企和经销商为什么纷纷把目光从一线城市转向二三线城市?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的营销策略会有哪些不同?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汽车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元胜对此作出点评。
由于面临汽车市场增长极的转换,目前,国内大部分车企都把明年的重点市场目标定位于二三线城市,还有一些一线城市的经销商也都在打算转移自己的“根据地”。请您分析一下,为什么汽车厂商、经销商都纷纷把自己的市场从一线城市转移到二三线城市?
李元胜:第一,经济原因。二三线城市居民和消费者购买力大幅提升。最近几年一线城市的土地、人工等成本大幅上升,相对来说,二三线城市成本要低一些。
第二,文化原因。在二三线、三四线城市,汽车文化和汽车消费的习惯已经普及,现在老百姓当中养一台车也没什么了不起,变成一种常规的生活和生产的工具。
第三,社会原因。北京很堵,养车成本也很高,一个车位费一年至少得五六千块,停车费五块钱、八块钱一小时有很多。从销售数据上来看,二三线城市销售数据要比一线好多了。
根据多家专业机构预测,未来五年,汽车都将在中国二三线城市保持较高增长率,二三线地区的市场份额将从2009年的62%上升到2015年的68%,是车市增长的主力。与一线城市相比,二三线城市汽车市场的营销策略将会有什么不同?
李元胜:我觉得应该有五方面不同。第一,在二三线城市做汽车市场营销,它的营销的模式应该变革,大城市主要是4S店模式,在二三线城市、三四线城市不应该仅仅用4S店方式,3S、2S或其他方式也应该存在,营销模式需要变革。
第二,汽车企业的经销都是委托、代理方式,选择合作伙伴我认为也应该不同,所以应该进行调整,因为二三线城市的有钱人和大城市有钱人基本情况不一样。
第三,我觉得应该在管理上要进行变革,大城市相对来说管理人才要多一些,管理水平高一些,中小城市管理人才紧缺,想在管理上进行变革。
第四,汽车企业应该更加务实,在服务上多下点功夫,要真正找到二三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点。
第五,营销手段应该与地方文化、风俗相结合,中国这么大区域差异很大,用大城市的营销手段不行,所以应该注意地方文化和风俗的差异。
有专家认为,虽然目前二三线市场前景广阔,大量车企纷纷涌入,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面临机遇的同时还面临挑战。您认为,车企做大做强二三级市场,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有哪些?
李元胜:我觉得首要问题是人才问题,现在即使大城市汽车营销的人才都紧缺,一个4S店很难找到一个像样的管理者、销售顾问也很紧缺。二三线城市、三四线城市这个问题更严重,所以我觉得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人才问题,如何培养和培训人才,如何选拔人才,也包括社会上包括教育机构如何开发人才培训的渠道,这是最严峻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
有观点认为,价格相对较为低廉的微型、小排量车型将会成为二三线市场的销售主流,李元胜对此表示赞同。
李元胜:我基本同意,未来中小城市小排量应该是主流,但是从绝对数上看,中排量以上的也在增长,这是因为它的需求在变。
第二,车企的挑战除了人才之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中小城市做汽车营销,服务上面的挑战也要注意,服务方式不同、服务对象不同应该注意。
第三,目前大城市营销,信息化手段已经普及,现代的手段应用,移动互联网应用,在中小城市应该在管理中更好的去应用它。
第四,汽车企业应该学会如何与经销商相处,企业和经销商的关系不是主仆关系而是合作关系。
第五,二三线市场未来的后市场开发,二手车、汽车用品、汽车金融等潜力巨大,这也需要考虑。
第六,我们的自主品牌在未来二三线市场也有跟国际品牌竞争的问题。国际品牌现在已经把触角延伸到三四线城市,今年几个国际品牌已经明确把三、四线的网络建设、销售重点作为战略目标考量,所以也面临国际竞争的问题。
其他观点: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挖掘二三级市场的潜力需要汽车企业针对自己品牌和产品的特点,结合当地市场的消费情况“量体裁衣”制订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树立品牌形象,同时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另外,随着二三级市场逐步被打开,当地消费者对品牌、服务等意识都在逐步增强。单凭较为低廉的价格已经不足以吸引消费者,和一级市场一样,品牌和服务建设仍是保证厂商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还有分析认为,二三级市场是未来汽车消费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车市的高增速也大多是由这些区域的消费力支撑起来的。在今年上半年整体车市降速的情况下,二三级市场发挥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因此,无论是自主品牌汽车厂家做高端品牌,还是合资汽车厂家造低端车型,二三线城市将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目标。随着一线市场的销售增速逐步放缓,甚至部分下跌,二三线城市巨大的市场潜力越来越被重视。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现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空间还没有饱和,但由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道路硬件设施等原因,市场在持续火爆和消费潜力得到大幅度释放后,二三线城市市区的消费能力将很有限,市场会容易出现过剩端倪,加剧投资和建设大型汽车园区的风险。
下一条: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合作洽谈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