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士“空降”当院长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7-01-11 浏览
(盛若蔚)博士院长“从天而降”。这几天,四川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林琦远特别忙,除了处理院里繁杂的日常事务,他还得挤出空来,陪来自全国各地的应聘研究生吃快餐,深入交流,求贤若渴……靠真情打动,靠人格感召,林琦远已为偏隅川南的宜宾,4年引进和培养7名博士、32名硕士。
 
  林琦远,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授、博士,肝移植、肝胆胰外科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林琦远似乎本该走一条纯粹的学者之路。然而,4年前的一个偶然机遇,却让这位从未有过医院管理经验的医学博士“空降”宜宾,成了“市一院”的院长。
 
  2002年7月,宜宾市一院院长位置空缺,而市内又无合适人选。按照市委要求,市委组织部亲赴“华西”物色人选。结果,林琦远被一眼相中。于是,他便从一个普通医生,以“柔性引进”的方式,直接被任命为“市一院”院长。
 
  被选中的并不止林琦远一个。2002年以来,雅安、德阳、广安、自贡等市也纷纷到四川大学物色高层次医学人才,先后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口腔医院引进了4位医学博士担任各地医院院长:
 
  姚有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科学博士,正式调任雅安市人民医院院长;赵鲁平,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学博士,“柔性引进”任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宁,四川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外科学博士,下派挂职任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院长;樊均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学博士,“柔性引进”任广安市人民医院院长。
 
  翻开简历,5位博士无不是医院骨干人才,既有浓厚学术背景,也有丰富实践经验。他们的共同“标签”在于:学历高——全部有博士学位;年纪轻——到各市工作时平均年龄不足38岁;起点高——全部担任医院院长。
 
  “在专业上,我只差博导了。既然年纪不大,何不到地方试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干出点名堂?”林琦远道出了几位博士的心里话。
 
  5位医学博士,通过组织安排,越过众多“台阶”,直接“空降”任地市医院的“一把手”,这在四川乃至全国,实属罕见。
 
  他们会不会“水土不服”?学科强人能否担当医院“头雁”?在种种惊奇、猜疑的眼光注视下,“博士院长”们走马上任。
 
  博士院长不一般。“林院长啊,可学者气、书卷气了!”宜宾市一院人事科副科长陈玲对林琦远的初次“亮相”记忆深刻,“大家眼光都盯着他。”
 
  “前3个月,我不发表意见,不作大的调整,主要任务是调研。”2002年7月末,宜宾市一院学术报告厅内,林琦远淡淡地吐露他的“施政理念”:不烧“三把火”。
 
  但接下来他大刀阔斧的改革,却让“一院”人领教了这位儒雅的博士院长的厉害:
 
  ——在全国首次提出并实施实用性医院管理模式“医院流程化进阶管理”,使复杂的医学工作程序明晰化;
 
  ——在全省卫生系统率先开展质量控制月管理报告制度和医患沟通制度,对每一个岗位实行动态质量控制,奖优罚劣;
 
  ——请来专业礼仪公司,对全院职工进行职业化礼仪服务培训;
 
  ……
 
  数据最有说服力。2005年,宜宾市一院业务收入首次突破亿元,达1.3亿元,比2002年增长一倍;年手术台次达8000多台,净增2000多台;医疗费用中药品支出比例下降到30%;2005年发表论文131篇,比2002年增加111%……
 
  同样,姚有贵在雅安也闯出了一番天地。
 
  作为5人中唯一一名调任的博士,姚有贵放弃了成都的优厚待遇和便利条件,义无反顾地扎根雅安。而他一到任,便干了一件让“雅医”乃至全市瞠目的大事——推行“年薪制”。全院确定了9位享受年薪的学术带头人,年薪5万—10万不等,并滚动考核。这对公务员年薪才1万多元的当地水准来说,无疑放了个“卫星”。
 
  紧接着,姚有贵又搞起了药品大降价,2002年在全市医疗系统率先两次大降价,降价品种162种,平均降幅16%,全年让利300多万元。在市人民医院带动下,全市医疗系统掀起了降价潮。
 
  人事减员增效、科室成本核算、实行“缺陷管理”……“雅医”被迅速确定为全国10家“医院改革示范单位”之一。2003年,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家医院前来观摩学习。
 
  “要说赵院长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瞅一眼照片就知道了。”德阳市人民医院办公室主任张黄莉,对比着2001年的破落与现在的漂亮外景照片,脸上满是幸福。赵鲁平的到来,也在“德医”刮起了一股“赵旋风”:
 
  打破“大锅饭”,实行中层竞聘、全员聘用,使中层干部职数从117个减至76个;推进后勤社会化,建立“后勤服务总公司”,一举卸掉沉重包袱;规范管理模式,使入出院诊断符合率达95%、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85%、病历书写质量甲级率达94%……正是在赵鲁平的“经营”下,“德医”实现了门诊业务工作量增长20余万人次,业务收入翻番,医院总资产净增9800万元的优异成绩。2006年,他自己也光荣地被评为“全国百佳优秀院长”。
 
  引入樊均明仅一年,广安市人民医院的业务总收入就达6242万元,同比增长21%,门诊急诊量33万人次,同比增长7%。而高宁所在的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业务总收入,也由8324万元增至1.1亿元,并成功通过了“三甲”医院评审。
 
  5位医学博士“空降”地方,以全新的理念、精湛的技术、出色的管理、优良的作风,推动了地方医院在短期内长足进步,创造出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今,不论是医院职工,还是广大患者,一提起他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博士院长不一般。
 
  人才配置的启示
 
  博士院长,在质疑声中履新,却在赞扬声中成功转型、树立品牌。
 
  中国人事人才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教授表示,这种人才资源配置模式取得了经济效益、人才效益、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启示一:有组织地促进人才流动,是盘活人才资源,优化人才配置的重要手段。
 
  资料显示,在成都平原的人才数量共60多万人,约占四川全省人才总量的25%,其余20个市州人才平均数量约10万人,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3.75%。而全省教育和卫生系统人才,又占到全省人才总量的六成。
 
  由于信息不对称,人才流动往往发生“市场失灵”现象。雅安、宜宾、德阳等市正是在面临着人才缺乏而且流失严重的情况下,用组织的力量打破地域、行业、身份束缚,从高层次人才富积的医疗机构引进博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地人才的流失,带动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解决人才流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实现人才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应以必要的组织调控作为补充。”吴江说。
 
  启示二:为人才搭建事业平台,是科学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核心环节。
 
  人才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本,必须要解决转变载体问题。搭建事业平台,党委、政府责无旁贷。虽然管理经验尤其是大型医院管理经验欠缺,但5市都敢于打破常规,任命博士为医院“一把手”,他们因此获得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创造出了放大的社会价值:高宁推行规范化、现代化管理,使“自贡四院”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赵鲁平制定了40多项行政、医疗管理制度,医院顺利通过了“三甲”医院评审……
 
  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认为,在科学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过程中,搭建平台具有决定性意义。
 
  启示三:以优秀人才吸引集聚优秀人才,可以催生人才“聚变效应”。
 
  “一个好医生只能治好有限的病人,但带出了一支好队伍,却能提供倍增的高水平服务。”在姚有贵眼中,招贤纳才是头等大事。的确,不是姚有贵,“雅医”吸引不了何满西博士;没有赵鲁平,“德医”也不会引来感染科主任杨家红博士……5位博士院长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高度重视人才的集聚和开发,带头爱才、重才,并制定优惠政策广纳急需人才,对人才给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因而留住、培养、吸引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几年时间,宜宾市一院从各地引进、培养博士、硕士39名;截至2006年底,“雅医”引来、培养博士、硕士16名,而在2001年,医院无一名硕士以上人才;“德医”共引进、培养博士35名,高级职称人数也由78人增至120人……“人才兴业”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