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天津市经济作贡献
为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自2005年起,天津市人事局在保税区、北辰区等7个区县创建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采取多种方式为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与人才智力服务,共为10余家企事业单位引进17名博士后,承担研究课题20余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是采取高校为基地内企业代招博士后的形式,引进急需的博士后人才,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针对天津市一些区县和部分企事业单位一时难以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市人事局通过建立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高校博士后流动站与区县和企业之间建立人才通道,引进人才智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座落在北辰区的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因高层次人才少、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多等诸多原因,其研发的“热泵热水器空调”中一些相关技术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为解决这一难题,在天津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协调下, 通过在北辰区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LG公司与天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委托天津大学电气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代招博士后,并在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的业内专家指导和帮助下,率先开发出“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等系列新产品,抢占未来高端空调新技术的至高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吸引博士后人才和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智力资源,提升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 LG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天津港保税区的中金黄金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天保控股有限公司已被人事部批准正式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二是引进在站博士后到部分区县和企事业单位挂职,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为探索适合区域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今年上半年,天津市人事局先后在和平、河西、南开等区县建立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了北京大学14位在站博士后,并根据他们的学科专业,选派到10个部门和企业挂职,承担重点科研课题。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在站博士后李翅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姜烨在和平区挂职期间,针对和平区地域狭小、交通拥挤等诸多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开展了“滨江道地区综合规划”等多项课题研究,为和平区科学定位城市功能及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潘广辉、王衍臻、谢泗薪博士在南开区科技产业园区挂职期间,承担了“南开五金城规划”及“奥林匹克体育商业圈可行性分析”等多项课题,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在河西区挂职的张立福博士利用遥感测绘技术,成功测控出河西区的绿化覆盖率,并通过与北京大学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了该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的研究层次和水平。朱宁博士承担了河西区“服务型政府创新研究”等课题,其研究成果为河西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是组织博士后开展创新实践服务活动,为区县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人才智力服务。针对部分区县人才项目需求的特点,2006年5月,在天津市博士后工作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9名在站博士后及博士后合作导师,组成首批天津市博士后创新实践服务团,在河东区开展博士后创新实践活动,就“河东区直沽文化旅游基地建设”、“大风量、低能耗风机制造”、“大功率LED照明灯具的研发”等区域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认真听取了有关方面的介绍,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重点项目决策咨询和技术创新联合攻关,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开展博士后创新实践活动,使天津市一批在站博士后感受了天津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了解了中小企业的科研需求,提高了对区县中小企业的关注度,激发他们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岗位和研究项目,服务区县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博士后亲身感受到了天津发展的大好机遇,纷纷表示,出站后要争取留津工作,为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和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出自己的贡献。据统计,两年来博士后出站留津工作的人数由原来的60%上升到70%,留津或来津工作的出站博士后200人左右,极大地带动了我市科技创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下一条:
青岛试行“三支一扶”毕业生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