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熔金属王国的“铿锵玫瑰”
(李 微)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的前一夜,给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周美玲教授打电话预约采访时,她已经休息了。虽然已经68岁,但周教授依然在忙碌着,刚带着她的科研团队从厦门谈合作项目回来,本想趁这个机会调整一下疲惫的身体,却被我的电话吵醒。当听说我是中国人事报社的记者时,她十分高兴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她说,中国人事报是专门报道人才的,我们国家需要人才啊!
与周教授面对面,我感觉到这位母亲般科学家的亲切。白皙的脸庞,穿着深蓝色的套装,深红色的衣领翻在外面,理性中透露睿智,慈祥中和着成熟。她说,为了参加这个会,女儿从外地还特意买了一件时髦的衣服,她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可是我没穿,觉得这套平日穿惯了的衣服才适合我。”在我表示赞同之后,周教授投给我一个纯真的笑容。让我少了些许因打扰她而带来的不安。
受表彰的50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名单中,第一个名字就是周美玲,也是两位获奖女性之一。在温暖的灯光下,她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为我讲解着外行人觉得拗口难懂的专业名词。我仿佛看到了一名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近半个世纪,周教授不但自己执着科研,为国家、学校争得荣誉,而且甘当人梯,带领团队,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钨、钼深加工工业”
我国是难熔金属的储量大国。但是,我国的难熔金属学科的建立却起步很晚。1958年,当老一辈金属材料学家庄育智院士创建我国第一个难熔金属研究室的时候,周美玲还只是中南工业大学材料系的学生。1960年,周美玲毕业留校,一位比她年长两岁的青年教师就在这时走进了她的感情生活。两个人都对难熔金属的研究充满兴趣,共同的事业,使他们结成了终身伴侣。
上个世纪70年代,周美玲夫妻了解到,我国占世界首位的钨、钼矿产资源正处于严重流失的状态,西方国家为了战略储备正以低价大量收购我国钨矿石,并又以高达数百倍的价格将其深加工制品输回我国。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她大声疾呼:我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钨、钼深加工工业!从此,周美玲立志把自己整个的人生追求和全部精力,投入到钨、钼材料深加工的教学与研究中。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周美玲教授在中南工业大学完成了钨、钼脆断机理及强韧化研究等国家攻关项目,获多项省部级奖励。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较早地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当我们谈到她曾为解决辽宁本溪一个钨钼加工厂的技术难题,不远千里相继断续奔波了三年之久的事情时,她轻描淡写地对我说:“我老伴也是搞研究的,我们一起去了本溪。”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回来整理采访稿件和进一步收集资料时,才得知周教授的老伴就是赫赫有名的材料专家左铁镛院士。我不禁被这一对相濡以沫、比翼齐飞的人生与事业的伴侣所震撼。
1991年,周美玲到北京工大任教,在开展教学的同时,她继续着自己已经开始的稀土钼阴极材料研究。她组织并带领科研团队多次承接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先后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镧钼阴极实用型6T51电子管,经鉴定为“机理研究上为国内外首创,工艺研究上取得突破,成果为国际领先水平”;她又根据需求成功研制了磁控管用金属陶瓷型稀土钼次级电子发射阴极。研究获得了200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并以发明专利技术与多个企业进行产业化合作。迄今为止,周教授团队授权和公开的发明专利近38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获省部级荣誉奖励9项。
做团队的牧羊人,给人才一片广阔草原
周美玲一直致力于人才梯队的建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就像牧羊人一样把大家带到广阔的草原上,让其健康成长。诚然,周教授是一位要求严格的老师,跟周教授做课题,会很苦很累,但心情舒畅。因为这个团队里没有论资排辈,有的是公平,这是周教授一贯的做人原则。严师出高徒,她先后指导了40多位硕士研究生和20多位博士研究生。他们迅速成长为我国材料学科领域的生力军。她带的博士生中有2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在北京工业大学历史上实现了荣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零的突破。
周教授考虑到年轻人获奖不容易,应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在一些课题项目评奖时,她总是把机会留给年轻的博士生。当一名在读博士生跻身国家科技奖,面对别人的疑问时,周教授说:“确实,如果他个人申请奖项,可能连省部级也评不上,但他的贡献在我们的课题组是不可抹煞的,只要有贡献就要给予肯定,有成果大家分享”。针对这次评“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她一再说,其实任何工作都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这个奖是我的团队,是我的学校共同得的,我只代表他们。
近70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看不出时间在脸上停留的痕迹,难道时间对这位女科学家也有点敬畏么?岁月的磨砺,让她变得更加睿智,或许她对年轮也充满着骄傲。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荫。采访即将结束时,问及2007年有什么愿望时,她说希望能够在退休后,有时间做一些自己的事情,有较多的精力照顾好老伴……而我知道,这只是周教授难能实现的愿望——在科研的道路上,她永远不会停下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