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韩晓霞,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2004年我选择志愿服务辽西北,现在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巴镇人民政府,担任镇团委副书记。
作为土生土长的阜蒙县人,我对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难以忘怀,所以在我知道有服务辽西北项目的时候,我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回到了家乡,用自己有限的能力,为家乡建设服务。用两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一年多的服务经历几多辛苦、几多愉悦。
有一件事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那是生命的无助与求生的挣扎。
2005年3月,我与大巴镇东苇子沟小学四年级的岳宇翔同学结成帮扶对子。岳宇翔年龄虽小,经历却很坎坷,家里很困难。
2005年4月23日傍晚,活泼可爱、品学兼优的岳宇翔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遭遇严重车祸。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赶到医院,病床上的小宇翔浑身是伤,头部缠着厚厚的纱布。她微弱的呼吸声,不时无意识地舞动着的双手,似乎是在求生,也似乎在抗拒着什么。
从医院回来的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我的脑海里掠过一张张面孔,我该向谁求救?谁有经济实力?一个念头窜入脑海,何不向学校求救,组织学生捐款?可是我毕业都一年了,学校的领导还能记得我吗?整整一个晚上,我的头脑中不停地闪着问号。
早晨8时,我把电话打到了沈阳师范大学团委,电话那头是团委刘老师的声音:“刘老师,我是师大2004届毕业生韩晓霞,也是辽西北计划的志愿者,我有事请学校帮忙……”我把事情的原委和我希望学校捐款的意思向老师做了说明。听了我的介绍,刘老师说:“我会尽快向学校的领导汇报的,你等我的电话。”
第二天早晨7时20分我的手机响了,是刘老师。他说:“校领导非常关心这件事。你把你所了解的情况写成书面材料,发到我的邮箱里,越快越好!”我不敢耽搁,抓紧时间给学校写了一封信,我在信中说:“作为一名与宇翔结对子的大学生志愿者,看到她现在的情形,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她还那么小,还没有体会过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她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定睡得很累,想早点睁眼醒过来。”
几天后,刘老师来了,带来了学校师生捐助的1万元钱,也带来了宇翔康复的希望……
工作期间,我经常下乡走访。每当我行走在乡间那蜿蜒的小路,置身于乡村那淳朴的气息中时,我的心灵似乎也总能被一些非常柔软的东西触动,我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感动着他们的感动。
工作中也好,生活中也好,总会有一些困难、意外发生。当勤恳的工作得不到领导与同事认可的时候,心中难免有委屈与泪水,但是只要你热爱你的工作,坚定你的信心,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做工作是为了对得起自己,对得起那些无助却需要帮助的老百姓。这就是我的志愿经历给我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