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保“三支一扶”落到实处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6-16 浏览
今年2月,中组部、人事部等八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对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做出了部署。从今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将招募两万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两至三年的“三支一扶”工作,并鼓励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扎根基层。该计划一公布,就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吸引了众多高校毕业生的积极参与。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较之城市相对还比较落后,经济发展仍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特别在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然而,由于农村地区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又缺乏吸引人才的有效机制,因此农村地区的人才建设,一直是一个难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及受高校“扩招”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重。产生就业“难”问题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毕业生无业可就,而是他们大都集中在城市找工作,而城市对应届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已变得十分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农村,有意向到农村就业。这为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引向农村,支援农村地区建设提供了一个契机。在这种情况下,“三支一扶”计划应运而生。
    引导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已出现了良好的开端。仅以北京地区为例,今年高校毕业生报考和录取“村官”的人数比例接近6:1,高涨的热情可见一斑。对此,我们暂且可以抱一种乐观的态度,“双赢”的局面似乎就在眼前。可是,透过热闹的表象,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基层的动机可能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而选择的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还有农村地区能不能建立有效的用人、留人机制,以及在基层工作的收入与其接受高等教育所付出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问题。此外,农村地区的环境,很可能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限制其人才优势的发挥。因此,为了使该政策发挥功效,有关方面应注意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具体操作上应该重视以下几点:
    一是完善就业制度,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进入农村就业,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上也还是一个新鲜事物,没有一个成型的模式供我们借鉴,因此有待进一步摸索。尽快建立起一套规范且行之有效的就业制度,实现对基层就业大学生的有效管理,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若要使大学毕业生安心在基层工作,还需要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此外,建立科学规范的选人、用人以及留人机制也十分关键。只有制度建设上去,才有可能规范和激励在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使人才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立足农村实际,实现大学生对基层工作的认同。对刚刚走进农村的大学生来说,基层工作是陌生的,难免会出现一些不适应。各有关部门应切实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民情并融入当地环境,与农民建立深厚的感情与友谊。其基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要给予保障,并实实在在地解决大学生的实际困难。这一方面是满足其归属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他们在基层开展工作,实现农民利益的需要。另外,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形成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感。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可不定期专程或派人前往慰问。通过情感管理,大学生能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把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
    三是明确发展导向,创造有利于人才开发的就业环境。目前许多组织对员工的管理定位于以发展为导向,即以人员开发为目的的管理。在农村基层也是一样,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其优势在于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而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若要将其无形的知识资产转化为有形的产出,卓有成效地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和学习。基层作为国家人才的演练场,应尽一切可能为大学生提供锻炼成才的机会,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人才与农村地区建设共同发展。
    四是实施奖励制度,确保工作质量和积极性。进入农村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无论是否打算继续服务于农村,有效的奖励制度都是必要的。对于服务期间工作表现突出,对农村地区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人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这对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像所有的“官”一样,对这部分大学生也要有相应的监督和考察机制,大学生年度考核和服务期满考核工作的实施要落到实处,未达到考核标准的大学生,服务期满不享有优惠政策。但考核标准的制定不要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具体而定。
    五是落实优惠政策,形成基层工作良性循环。对于服务期满并达到考核标准的大学生,要根据政策的规定落实优惠政策。如果优惠政策没有到位,就会破坏计划的连续性,影响大学生深入基层的热情。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落实优惠政策,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和反馈对农村建设有贡献的大学生们,又可以鼓励和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走向基层,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使农村经济社会呈现一个持续发展的态势。综上所述,“三支一扶”政策的确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缓解紧张的就业压力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当前很多高校毕业生已经开始走向了农村,下一步的关注点就是如何使这些人才对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作用,以及如何保持这种积极政策的持续性。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政策只有及时跟上现实中不断变化的具体需要,才能发挥其设计的初衷,进而实现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