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许振超涌现出来——山东省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综述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4-30 浏览
(鲁任才)许振超是一个创造了世界纪录的码头工人,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却跃居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在山东,类似许振超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正在越来越多地涌现,并成为山东省打造制造业强省的人才基础。
近年来,为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山东省提出了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强省的战略目标,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2004年6月,山东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学习海尔和许振超、努力争创“三个一流”(个人干一流工作,企业创一流品牌,社会造一流环境)活动。当年11月,在许振超的工作单位———青岛港,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现场会,会议明确提出,各级各部门要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放到与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全省上下迅速行动起来,重视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山东的战略地位,打破了体制界限和政策壁垒,为广大技术工人成长提供了通道、架设了金桥。
 
首席技师制度的出台格外引人注目:首席技师不问所属,各级各类所有制经济、社会组织中在一线岗位上工作的技师都可参加选拔;省首席技师待遇优厚,4年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给省政府津贴1000元,名单纳入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享受相应的政治理论培训、省情国情考察、咨询、休假、健康查体等待遇。
 
“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观念,通过树立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带动建立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从而在社会上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让家长愿意送自己的孩子当工人,让工人愿意成为许振超式的高技能人才。”山东省委组织部人才处有关负责人说。
 
以争当首席技师活动为总抓手,围绕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评价、激励,山东高技能人才建设的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为使企业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山东省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把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企业经营者任期目标,对没建立职工培训制度的国有企业扣减经营者年薪,对高级技工比重没达到企业职工10%的重点企业和没达到15%的高新技术企业,取消其相应资格。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了培训制度,职工培训每年超过100万人。同时,实行“三年五万”新技师培养计划,推行“金蓝领”培训工程,企业与院校合作,每培训一名高级工,省财政给予1000元补贴。
 
配合山东省首席技师选拔,全省层层建立了首席技师制度,开展了各种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破格晋升技术等级,全年省市两级组织技能竞赛近百个,30多万职工和学生参加竞赛,一大批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为激励高技能人才成长,山东在全国率先规定,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与大专学历人员同等待遇,技师、高级技师分别享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待遇;率先提高了技能人才津贴标准,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一次性奖励2000元,对“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技师”每人每月给予200元政府津贴,享受三年。全省17个市都建立了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制度,省市两级已有1000多人享受政府津贴。
 
随着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逐步强化,山东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像尊重高级专家那样尊重、爱护、崇尚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劳动者的普遍向往和目标追求,学典型,比技术,讲贡献,成为山东广大技术工人的自觉行动。从2005年开始,全省每年培养高级技工和技师增加到10万人以上并逐年增加,计划到2010年有望达到15万人以上,高级技工以上人员占技术工人的比重达到20%左右,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到6%。
 
来源:中国人事报  2006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