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高地” 尽现活力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4-26 浏览
(鲍洪俊 梁孟伟) 3年前的春天,苏、浙、沪播下了人才合作的种子。今天,融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的浙江已经春光无限。
“洼地”呼唤接轨
 
  每万人中专技人员仅398人
 
  浙江是经济大省,但人才资源紧缺。相比沪苏,浙江人才资源“低洼”许多:平均每万人中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8人,每万人拥有中专以上学历仅586人。
 
经济发展产生源源不断的人才需求,应运而生的长三角人才合作让浙江“好风凭借力”。
 
  《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的发表,对浙江经济发展无疑是重大利好。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遵循人才流动客观规律,积极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人才开发一体化,促进更大区域内的人才交流、合作与共享”。
 
  杭州市人事局局长郑素成感言:“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人才资源开发,就是接轨机遇和发展、接轨人才开发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宣言》发表不久,杭州市就多次赴沪商洽人才合作事宜。宁波市先后与上海、南京、杭州等9城市及“长江三角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等组织,分别就人才开发、人才培训、人才招聘、人才派遣等建立了合作交流、市场互动关系。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如水之就下,无孔不入。何况浙江有着产业优势、市场优势、机制优势等,浙江从中受益良多。”省人事厅厅长陈仲方并不讳言。
 
  合作形式多样
 
  异地派遣、信息共享、人才培训
 
  各级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促进了浙江参与长三角人才合作的蓬勃开展。异地派遣、信息共享、人才培训等方法,又使得合作的方式多姿多彩。
 
  去年,杭州与上海、南京、宁波、合肥、温州、马鞍山和南通等城市签署了《成立长三角主要城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荐中心联合委员会的合作协议》,并联合举办了“高级人才评荐与猎头论剑”活动。嘉兴在出国留学、劳务输出、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才猎头等工作领域,不断探索与上海方面合作经营的新模式。异地人才派遣给浙江用人单位和广大人才带来了很大方便。
 
  这两年,杭州一年两次的人才交流大会,都是通过长三角大中城市人才市场和人才网站这个更大的平台,吸引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和各类人才来杭参会选人择业。宁波6届高洽会共邀请了长三角30多所高校的1.2万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来甬洽谈,其中第六届高洽会现场达成意向1100余人;16届毕洽会吸引了长三角大中专院校的6万多名应届毕业生前来应聘,有1万多人找到了工作岗位。信息共享、市场互动,对盘活长三角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人才培训合作方面,杭州充分引进长三角乃至全国名校的名牌专业和一流师资,共同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宁波与上海一些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急需紧缺的研究生学位学历班,目前已有200多人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两年间共培训1万余人次,2500余人次获得了相应项目培训证书,目前正着手继续引进10余个证书互认项目。
 
  合作带来“多赢”
 
  不必担心人才“极化”现象
 
  开展区域性人才合作,会不会使中小城市的人才向大城市流动,出现人才“极化”现象,形成“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局面?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状况看,浙江不少中小城市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智力合作,进行智力引进,不仅避免了人才流失,反而获得了更多的人才智力。
 
  浙江理工大学,在2004年柔性引进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的许根俊和刘新垣两位院士,成立起生命科学学院。36岁的赵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曾先后在国企、外企及私营企业担任过高层管理职务,目前在台州一家资产过亿的大型企业担任副总。虽然在上海谋职并不难,但他更看好浙江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巨大潜力。
 
“其实‘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带来的是‘多赢’。”省人事厅人才流动开发处处长蒋文潮说,“浙江有人才‘洼地’,也有人才‘高地’。庞大的浙商队伍,就是一批领军式人物。据2004年统计,浙江在外经商约有500万人,其中在上海、江苏的就达50万人。浙江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也为长三角乃至全国输出了市场经济的先进理念。”浙江广阔的人才市场,为长三角的人才提供了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