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流动” 渐入佳境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4-26 浏览
(申琳) 4月7日下午,在江苏南京玄武区一家IT企业工作的赵先生一下班就踏上了去往上海的列车。赵先生家在上海,户口、档案也在上海,一年前他作为技术人才被南京企业引进。“周一上班、周五下班,除了离家稍远不便天天回家,其他跟在上海上班没多大区别”,赵先生手提公文包,与南京街道上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没什么区别。
 
  2003年4月,随着《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发表,江苏省及所辖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和泰州七市开始参与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合作,人才流动在江苏长三角城市日趋活跃。
 
  国内首施
 
  人才执业资格“一证通”
 
  江苏省人才资源开发办公室副主任李森介绍,沪、苏、浙签署了6项人才合作协议后,江苏人事部门开展了本省范围内人才资源现状调查,并梳理比较三省市的人事人才政策,重点对已签约6项制度制定详细的落实办法,细化合作内容,使制度合作具有可操作性。
 
  2004年6月,江苏又与上海、浙江签署了《关于开展人事争议仲裁业务协助和工作交流的协议》等3个协议,使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由制度层面的框架合作推进到具体的人事工作业务合作。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合作中,江苏各个城市的主体意识相当活跃。南京从2004年开始率先推动人才派遣业务,南京人才开发公司成功地与上海、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签订了异地人才派遣协议,至今已办理数百人。南京市人事局负责人介绍,2005年2月以来,外地单位参加南京各类招聘会的数量明显增加,平均每场招聘会约有10%的单位来自上海、苏州、无锡等长三角城市。
 
  此外,南京、苏州、无锡与上海以及杭州、宁波等6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长三角紧缺人才培训服务中心,定位于跨地区、跨行业、实行连锁经营的紧缺人才培训集团,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区域性人才执业资格“一证通”。
 
  贯通平台
 
  一次注册搜索三地人才
 
  从长三角人才合作一开始,构筑畅通、快捷的人才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全区域人才信息联网就成为合作的一个重点。2004年11月,苏浙沪三省市人事部门联合举办了长三角首届网上人才交流大会,2005年7月,南京、无锡、杭州、宁波、温州和上海6个大中型城市联合举办了“首届长三角地区大中城市网上人才招聘大会”,使得网上人才市场成为开展人才互动服务的首要平台。今年3月14日,苏浙沪三省市人才中心主任在江苏盐城达成共识,在原来“江苏人才网”、“浙江人才网”、“上海人才中心网”的基础上,联手构建长三角人才市场网上平台,设置“长三角人才市场”页面,适时集中公布三省市人才政策,引进人才动态和重点单位人才需求信息。与此相配套,三地将统一岗位信息标准和人才标准,求职者和聘用单位只需一次注册,就可搜索调度三地人才的各种信息,大幅度地扩大选聘余地。
 
  “柔性流动”
 
  从几十人飙升至三千人
 
  在3年实践中,不转关系、不动户口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江苏省长三角城市中逐渐成熟。据江苏人事部门不完全统计,2003年前从上海流入江苏的人才每年至多几十人;2003年该数字增加到几百人,次年上升到近3000人,2005年基本保持了稳定的人才流入增长。
 
长三角人才一体化使江苏在引进人才上受惠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像南通这样的中型城市。仅2004年,南通就引进大学本科以上人才7850名,不少部门和企业柔性引进了一大批包括两院院士和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内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