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实现双赢的重要人才计划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3-18 浏览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个部门决定联合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这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有力举措,也是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的重要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支撑。没有人才,好政策没有人贯彻执行,好技术没有人推广使用,新农村建设就会成空话。当前,我国基层人才匮乏,特别在农村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且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这已成为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把大批掌握新知识、充满青春活力、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大学生引导到农村,充实到新农村建设队伍中,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下基层锻炼是中央一贯的政策。三支一扶计划是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新探索、新路子:采用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将会大大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对建设和谐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当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并不是无业可就,农村医疗卫生人员中大专学历以上的仅为1.6%,但由于这些地区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在促进基层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毕业求职就业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还着眼于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有利于青年干部的健康成长。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规律,高校毕业生并不是一迈出校门就必然地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能够担当起各种职责的人才,人才培养要靠实践来磨炼。到基层去是人才成长的必经之路。到基层去,就是到实践中去,到实践中去,不是简单的吃苦,是积累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经验就成不了人才。另外,到基层就业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感,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在实践的岗位上锻炼自己,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广大高校毕业生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