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10名留学美国的硅谷生物公司总裁组成的“美西医药协会”企业家回国考察团,与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签订了意向投资协议,决定到深创业。在经历了多个城市投资创业环境的比较后,考察团副团长杨黎明博士向记者表示,深圳对留学人员的重视超出了他们的预期,深圳为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准备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堪称一流。
据了解,在深圳连续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共有23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携带项目回国参展,其中成交项目500个,成交金额近200亿元人民币。深圳首届人才高交会吸引了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个留学生项目参会。“海归”们如此青睐深圳,一个重要原因是深圳为“海归”创业源源不断输送“养料”。
政策创新 为“海归”创业赞助“第一桶金”
1988年,深圳在全国率先颁布《关于鼓励出国留学生来深圳工作的暂行规定》,2000年第三次修订政策,出台《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深创业的若干规定》,随后出台《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管理办法》等政策,并从2000年起,市财政每年拨款三千万元作为扶持留学人员创业资金,一系列优惠政策积聚在一起,构筑了对海外留学人员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政策平台。
在采访中,许多留学回国人员在称赞深圳市人事部门的高效率、务实规范的服务外,高度评价了政府扶持的“第一桶金”对于他们创业伊始的重要性。针对留学生上报的每一个项目,市人事局严格遵照《深圳市出国留学人员创业资金管理办法》来执行相关资助方案。市人事局、市引智办、市财政局以及有关专家组成的评定组专门进行审核,根据上报项目的技术创新性、留学生是否属于该技术的持有人、是否在深圳创业等因素,来决定是否给予资助以及具体资助金额,鼓励留学生们在深圳将“技术原创到底”。邓国顺、成晓华从新加坡留学归来,在深圳创办朗科公司,两个人就是靠着深圳市政府赞助的“第一桶金”12万元踏上了高科技产业化的艰辛之路。他们说:“对一个技术创业者来说,这笔钱无疑是雪中送炭。如果没有政府专项资金的资助,项目的前期根本就不能启动。”
管理创新 让“海归”在深创业有个“家”
谈到深圳吸引海归到深创业,就不得不提深圳市留学人员创业园。因为它是为深圳引进了千余名海归的“家园”、孵化了382家留学生企业的“暖巢”。第一批入驻市留学生创业园的归国留学人员、深圳市华夏磁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库万军动情地说:“从遥远的异国他乡,再来到同样陌生的移民城市深圳创业,我举目无亲。但有了留学生创业园,我和我的项目就有了一个真正温暖的家。”
今天,只要你一走入位于市高新区的市留学生创业园大堂,马上就会发现醒目的服务信箱和热线电话。据了解,市海外人才服务中心每周均指派专人,通过服务信箱和热线电话定期收集入园企业意见建议,及时给予答复;逢单周的周五下午,相关人员还来到创业园现场办公,听取并解决园内企业遇到的难题。2003年8月,63家入驻留学生创业园企业代表,专程到深圳市人事局和市引智办送感谢信和锦旗,锦旗上写着:“办实事排忧解难,用真心雪中送炭”。这面锦旗,很贴切地反映出了绝大多数留学来深人员的心声。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突破了国内留学生创业园一般由政府包办的模式,实行“政府引导,企业化运作,留学生自我服务”的经营模式。在这里,除了入园企业全是清一色由留学人员创办外,创业园的管理者也是一批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层次人才,这在全国各地的留学生创业园中较为少见。在美国学习工作10余年的张滨龙博士说:“由留学人员来为留学生办企业提供服务,最大的好处是互通脾气,容易沟通,了解需求。”创业园为支持“海归”自主创业,规定进驻深圳留学生创业园的企业,可一次性获得创业前期费用补贴5-15万元;进驻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从事科研开发的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项目的,可一次性获得科研启动经费10-15万元。为方便“海归们”在深圳工作生活,在留学人员及家属居住便利化、子女入学入托、微利房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多项优惠。
盘活一颗子,带动一盘棋。“不要小看每一个留学生,要知道每一个来深留学生的身后,往往像葡萄串一样,‘串联’、‘互联’、甚至直接联系着全球性的技术链条、资金链条、人脉链条和资讯链条。各种资源,技术、项目、资金、人才等不约而同地通过留学生企业这个‘媒介’聚集到深圳。”深圳市人事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扶持一个留学生企业,有可能对一个行业甚至一片经济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