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大学生就业途径的重要举措——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在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3-16 浏览
(胡超玲 徐民强 朱亚勤)近日,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出通知,从今年起,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即三支一扶计划),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正值两会召开之际,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举措

 

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延保委员说:“‘三支一扶计划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有指导性、方向性的举措。在这种新的就业观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面将拓宽。计划将激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它是积极的、可操作的、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举措。他认为,国家出台保障政策,将吸引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支教,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通过三支一扶计划,城市的学生可以把新的观念、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带到农村,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发展农业生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让全社会的人来关注新农村建设,建立起一座联系城乡的桥梁。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可以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国情,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增强对祖国的责任意识,增长才干。

 

这绝对是个好事。3月10日,全国人大代表吴佩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大学毕业生都争着去机关。实际上,不了解基层生活和民间疾苦的大学生进入机关,不仅不利于机关的工作,也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大学生还是应该先去基层锻炼,磨炼意志,增长才干。而且,现在中央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广大农村和基层很缺人才。大学生去基层可以改善和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也会产生很好的社会导向。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党委书记阿汝汗说:这个措施非常好。农村确实需要大学毕业生。近十几年来,我们当地农村几乎见不到大学本科毕业生。一方面是因为体制问题,另一方面主要是大学生都向往大城市。解决这个问题对农村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有好处。比如,我们县里畜牧业就缺乏那种掌握一定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医生、教师都缺少。怎样解决大学生能够到基层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国家现在搞这样一个专项计划,对于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必定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探索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刘晓凯认为: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讲,要实现农村的各项改革任务,关键在人才。招募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是非常有利的。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秘书长游宏炳委员说:广大农村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到农村也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中央在此时出台三支一扶计划非常好,有重要的意义。他说,大学生就业是近两年社会关注热点,它不仅切身关系毕业生,而且对在校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为农村输送了人才。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有知识、有思想、有闯劲,他们到基层就业,不仅带去新思想、新观念,而且带去先进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获取信息;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搭建了城乡沟通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亲戚、朋友、同学,引导和吸引不同区域、不同领域的资源支持新农村建设;农村要发展,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者。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找有文化、有能力的人来给他们带个头,帮他们一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可以强化村级组织的社会管理能力、民主管理能力。

 

实施好双赢计划关键要务实

 

刘晓凯代表建议,计划好,还要实施好。有两点非常关键:一是大学生到农村以后是否能用得上。大学生到农村去以后,怎么样和村里的农民打成一片,怎样运用自己所学的本领,扎扎实实地干上三五年,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成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带领老百姓走向富裕。这在挑选大学生的时候就需要注意,要选择那些确实有真才实学、对农村和农民有一定感情的人。特别是支农的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懂一门种植技术。现代农业还包括农产品结构调整、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内容。大学毕业生一定要有心理准备,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争取在农村有所作为。二是大学生怎么留得住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在营造留人环境上下工夫,要有切实的措施。比如,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问题、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为他们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等等。作为地方政府,要全力执行中央的决策,千方百计解决好下基层大学生的后勤保障。建议对自觉自愿响应号召的大学毕业生,要给予生活上、工作上一个相应的优待,对他们的前途要有所保证。可以相信,由于注入了大学毕业生的努力,新农村建设一定会取得胜利。

 

    游宏炳委员建议,大学生要把献身新农村建设当成一项事业来干,不要有过渡临时的观念,只有把工作当作事业干,才能更快地适应环境,才能有持久的动力,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其次,要多向基层的干部群众学习,与他们交流沟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