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新农村建设列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一批善管理的领头人、业务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懂经营的市场经纪人和素质高的新型农民。有委员形象地称之为“四个轮子”。只有四个轮子一起转,新农村建设列车才能稳定、高速地前进。
在王海波委员看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首先考虑带头人的培养,一方面是村干部,另一方面是乡镇企业家。“首先要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村干部的素质非常重要,由于干部问题导致基层纠纷不少,急需把有文化有知识、有能力、能为农民办实事的人充实到农村干部队伍中。”刘忠元委员在小组讨论时说。
目前我国农村具有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的管理型干部十分缺乏,而他们正是建设新农村和管理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所以要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综合性的培训,采取鼓励城镇干部到农村挂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去当村官等措施。
除了领头人,建设新农村还要有不断创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农业必然是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业是以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支撑,特别是实用农业科技研究更为重要。陶铁男委员建议,改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待遇,以稳定科技人员队伍。以现有的国家科研单位为龙头,以地方科研单位为基础,以全国广大科研队伍为网络,经过投入的增加和适当的调整,建立一支完整的农业科技队伍。民进党张承芬委员说,同时要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科技培训的力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好的农产品,还要有好的市场营销人才,才能实现增产增收。农工党徐鸿道委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的问题:由于我国农民经历了长期的国家“统购统销”,各类农业经营组织大多数缺少品牌意识,缺乏市场拓展能力和竞争力。同时,专业化营销人才缺乏,以致在市场经济中常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委员痛心地告诉记者,我们最缺的就是熟悉市场运作的经纪人,我们很多茶叶质优价低,就是不了解市场,没有自己的品牌,有的茶叶卖到国外,他们只要贴上自己的标签,价格就是我们的10倍啊!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机能的培训。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多渠道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对于如何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委员们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建议:民革中央建议建立向贫困村派干部的制度,派遣相对稳定的的工作人员进村,指导帮助村级基层开展脱贫工作,加强和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杨志福委员建议在大中专农业院校毕业生中招聘农技推广服务人员;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组织专家定期进行评审;组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定期培训,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和国内先进的农业技术及时传授给农民。
“农民要想富裕,必须有活干。要么转移到城里打工;要么就地创业。不管在哪工作,都要有技能,这就必须组织农民参加实用技能培训。”无锡市副市长麻建军委员说。
针对一些农民参加培训热情不高,九三学社张涛委员提出要完善培训制度,确保培训投入。加大“定单”培训,使受训人员结业后能够直接就业,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政府引导机制,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特色培训树劳务品牌,形成劳务输出。
对于办学形式,农工党郑小燕委员建议采取灵活的形式,农村职业学校只要配备管理人员和少量在编教师,可以在当地公务员、企业家和能工巧匠中聘请兼课。
来自基层的政协委员吴金印说:无论是就地培训,还是选派干部到农村,都可行。关键是人才愿意来,干得下去,特别是大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就业难的问题,而且推进了新农村建设。
宏伟蓝图已绘定,建设号角已吹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即将展现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