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实习基地”破解就业难题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6-03-11 浏览
(肖顺琛)[编者按:大学生就业牵动着千千万万人的心,没有工作经验已经成为当下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软肋。相比就业指导与咨询等务虚的点拨,大学生更渴望得到实惠的就业帮助。为高校毕业生建立实习基地,既是快速提高毕业生职业技能的直通车,又是用人单位挑选吸引人才的有效平台,也是给求职者提供了一块通往理想工作岗位的跳板。为实现互利双赢创造条件,2004年以来,青海省人事厅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实习促就业的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值得借鉴。]

 

春节刚刚结束,中国民航学院安全控制专业04级毕业生李琰就接到民用航空有限公司的聘用通知,她的同学许晓莉也在同一天接到录用通知,俩人双双成为民用航空公司的职员。作为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见习制度的选拔见习生,李琰和许晓莉在经历为期3个月的实习后,顺利通过录用考试面试关,成为该省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试点工作的受益者。

 

2005年8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要求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随后,该省分别在该省移动公司、省邮政局、省电力局、青海民用机场有限责任公司、联通青海分公司进行了实习基地试点,截至目前,在试点基地共安排了180余名高校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有76人被用人单位录用。

 

着重技能培训

 

不是每一家用人单位都可以成为毕业生实习基地,我们的实习基地是经过专门人员多次走访调研的基础上选定,而后备选单位在一定时间内须通过多项考核,通过者方可成为正式的实习基地。这项工作的相关人员对记者说。

 

据了解,为了确保实习工作的实效性,青海省人事厅委托省人才交流中心与实习单位签订了《青海省大中专毕业生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对实习基地申报条件进行审核,考察实习基地提供实习的专业、岗位、实习环境等条件。经评估同意后,选择合适的毕业生为实习基地提供实习生源。同时要求实习单位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对高校毕业生实习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培训、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和标准作出规定:见习单位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见习岗位、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毕业生为见习单位提供服务。见习期不超过1年。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提供基本生活补贴。见习期满后,由见习单位优先选择安置毕业生就业。未予安置的,进入市场择业。见习单位每安置1名高校毕业生,同级财政补贴见习单位1000元。实习基地负责毕业生的培训和就业安置;明确实习基地与高校毕业生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实习基地提出了重技能培训、重适应性提高、重安全管理、重就业率的要求,明确了实习基地发展方向和考核思路。

 

在青海联通见习的半年时间,充分接触工作实践,毕业时在多家单位面试时,我感觉到自己在动手能力上有明显优势,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中文系的董娟说,而且,见习期内青海联通提供的一些补贴,减轻了经济压力。我希望实习基地的范围能够更广一些,让像我一样的大学毕业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到企业,书本与实践相结合,锻炼自己的才能。

 

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2005年下半年,青海省人事厅围绕毕业生实习基地工作召开了若干次的报告会和座谈会。会议积极宣传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择业观念,鼓励他们到各类企业单位就业,同时推荐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地实习。

 

据了解,截至去年11月,青海省人事厅在五家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又确定在七家对高校毕业生有一定需求且条件较好的单位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

 

近日又有20余家单位向省人事厅提出建立实习基地的意向。为把工作做实做细,该省人事厅进一步探索实习促就业模式,加强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沟通,跟踪高校毕业生从实习到就业的全过程。一方面,及时掌握实习基地的运行情况,帮助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跟踪不断积累经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青海省人事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实习促就业模式已成为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下一步的工作进程中,他们进一步扩大实习基地的覆盖面,将触角延伸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同时,规范实习基地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实习基地考核机制,研究有关政策的衔接问题,为实习基地做好各项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