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职场挤出三大泡沫---MBA缩水 出国热降温 文凭贬值
作者:admin 来源: 日期:2004-12-15 浏览


    2003年的中国职场依旧火爆,然而在供求两旺的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也有寒流汹涌。业内人士指出:2003年中国职场中最汹涌的暗流就是MBA需求下降、“海归”人才中出现待业现象和文凭学历在求职过程中曾经的“决定地位”有所动摇。 

  MBA缩水 

  “金字招牌”盛名难副 

  2004年仅有2314名考生报考清华大学MBA,而2002年的数字是4482人,2003年为2871人,3年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MBA的报考数字一路下滑。同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计划招收320名MBA研究生,结果报名人数为1454人,报取比为1:4.54,而仅在3年前,这个数字还是1:10。据悉,报考2004年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MBA的人数也比上年减少了10%以上。 

  造成MBA报考人数大幅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市场需求下降,MBA的就业前景不被看好。MBA的招牌曾经与大公司、高薪、高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这个神话破灭的时候,许多功利心较强的考生自然选择了放弃。 

  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告诉记者,根据各个职位的不同,目前给MBA定的月薪大约在3000元至5000元之间。这个收入水平与没有MBA学历的中层管理者大致相当。所以,即使读完MBA也未必能够大幅度提高薪资水平。作为一项投资,读MBA的回报率已经不像以前个别媒体报道的那样高了。据中华英才网提供的数字显示,2002年拥有MBA学历的年薪平均为76839元。这个数字已经比2001年的82760元明显下降了。 

  出国热降温 

  “海龟”变“海带” 

  “海龟(归)”作为职场中对“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的酸溜溜的代称,一直也代表着“高知”和“高薪”。可是2003年,却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海带(待)”,指的是“海外留学归国待业人员”,很是让人惊诧了一番。 

  海外留学与待业联系在一起,在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但据武汉晨报报道,20多位留学归来人员到湖北省对外服务总公司国际人才部求职,但半年来,一个也没“推销”出去。学历与职业资历不匹配,使这些留学归来的“海归”变成了“海待”。另外,频频见诸媒体的如“洋文凭求职有点烦”“‘海归’泡沫挤出南郭先生”等报道,也明明白白地表明:“海归”不再“物以稀为贵”,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中,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会发现,“海归”的名片并不能让他们成为招聘市场中的抢手人才。上世纪90年代那种国企、外企、民企纷纷以聘到一名“海归”为荣的景象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海归”对自己的定位还不准,对薪资待遇的期望值太高,开口就要月薪8000元、10000元,成为“海待”也就不奇怪了。 

  “海归”含金量下降,国内高校培养的高质量人才也越来越多,许多优秀学生不需要出国就可以拿到国际上认可的资格证书,导致中国的“出国热”也有所降温。 

  文凭贬值 

  由重学历到重能力 

  2003年,中国人才市场上一个不太明显但依然能感觉到的趋势,便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标准逐渐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 

  以往,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上几乎全都写着:“XX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XX岗位:要求研究生学历”,应聘者递材料时达不到相应学历标准的连简历都不收。如今,这一现象有所缓解,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限制有所放松。有关部门对南京市人才市场的一次随机调查发现,进场招聘的单位当中,除了极少数特定岗位外,70%的招聘岗位对应聘者的学历没有严格要求,一般只给出一个最低标准,比如“专科及以上学历即可”等,相反,“有相关工作经验和能力突出者优先考虑”等条款倒是几乎出现在每一幅招聘海报上。 

  长期研究人才问题的专家、江苏省人才市场副主任韩志忠指出,从重学历到重能力的转变,说明了企业人才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说:“现在的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力突出、有责任心、有团队精神、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他们已经摆脱了过去单纯看学历、职称的思想,越来越注重能力,这也表明企业人才观在变化、在进步,企业招聘人才越来越明智了。”据新华社